张勤雄:社区矫正--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条防线
南通市港闸区人民检察院的张勤雄同志现年54岁,在来检察院之前当过兵,1992投身检察事业,无论是当兵还是检察办案,张勤雄同志一步一个脚印,用“奉献”书写着简单而朴素的人生,用“辛勤”收获着一个又一个成功。2009年6月担任控申科副科长,负责监外执行检察工作。虽然没有奋战在反贪战场上的丰功,也没有站在公诉席上慷慨激昂的风采。但监外执行检察是检察机关依法对刑罚执行活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前沿阵地。
“监督执法就应当铁面无私”
张勤雄说,社区矫正监督的第一难关,就是入矫问题。根据规定,社区矫正人员自行到社区矫正中心报到。“司法局和我会提前收到社区矫正人员的判决书、裁定书、执行通知书,服刑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离开监所之日起十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局报到。”如果十日内没有报到,就可能存在脱管漏管的现象,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导致犯了罪的人逃脱法律制裁,再次危害社会。“这是很危险的,也是不公正的”。对入矫监督,张勤雄格外谨慎。清点人数是他每天必做的工作。法院送过来的法律文书、电脑信息库里的服刑人员信息,他都要反复核对,一旦出现只见材料不见人的情况,就得立马去调查核实。
2012年6月,港闸区的张某被判处缓刑,交由司法局执行社区矫正。张勤雄收到张某社区矫正的判决书、执行通知书后,计算好了张某来报到的日期。然而,报到期满,始终不见张某身影。司法局打了很多电话,发了很多信息,反复向张某重申监管规定的后果。然而一个月过去了,始终不见张某来报到。根据规定,张某已经符合收监执行的法定情形,是违反监督考察规定的社区矫正对象。
刑诉法修改前,出现需要收监的情况提出收监建议工作是由公安机关负责,也是由公安机关执行。刑诉法修改后,这项工作落在了司法局身上,但港闸区司法局没有开展过这项工作,更没有向法院发过《撤销缓刑建议书》。对张某迟迟没有采取收监。张勤雄知道这是司法局第一次接触收监的情形,难免有些不知所措,但他坚持原则,依法指出了司法局的错误。他说:“根据省社区矫正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对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监督、考察规定应当收监的,是司法局向原裁判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建议。我们检察机关是对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工作依法实行法律监督。如果张某在脱管期间犯罪了,法律可是明确规定了要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然后,张勤雄又说:“我来帮你们清理法律规定,咱们按照程序一步一步来。”最终,张某被收监,他也成为由港闸区司法局收监的第一人。
从事社区矫正检察工作以来,张勤雄对社区矫正对象中有轻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监管规定行为的人员及时批评教育,进行训诫警示,并督促司法所、公安派出所加强监管。对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监外执行罪犯,及时向有关机关发出收监执行的检察建议,督促职能部门启动收监执行程序,坚决打击社区矫正对象的违法违规行为。他说:“监督执法就应该铁面无私。”2010年以来,共建议撤销假释、缓刑收监执行18人次。
“服刑人员一个都不能少”
作为社区矫正的检察官,张勤雄每月10号前和20号以后,对辖区内的街道和经济开发区司法所进行走访,查阅社区矫正工作的相关台帐资料,审核入矫、解矫人员的具体信息、活动及监管情况,查看有没有脱管漏管现象。同时,督促司法局牵头每季度召开一次社区矫正工作例会,通过例会沟通信息,通报情况,统一思想,提出和解决问题,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的依法开展。
根据规定,社区矫正人员按时报到,定时接受矫正。用张勤雄的话说,就是要确保服刑人员不失联。一旦联系不上,就可能出现脱管的情况,而“脱管就意味着服刑人员越狱了”。
去年春节,被假释的小秦失联,司法局的人说连续打了几次电话都是关机,张勤雄很是担心。亲自跑到小秦家里询问才知道,小秦一切正常,只是最近交了女朋友,害怕女朋友知道自己犯过罪才关机的。张勤雄告诉小秦不接电话可能导致重新监押,并建议他如实跟女友坦白自己的过去。现在,小秦即将假释期满,他告诉张勤雄,他向女友坦白后,女友因他的真诚并未责怪他,现在他们将开始新的生活。
张勤雄说,很多服刑人员从思想意思上就有问题,认为既然法律让自己回归到社会中,自己就是自由的,社区矫正只是一个摆设,并没有重视它。为此,每次有服刑人员来报到,张勤雄都会向他们反复重申遵守社区矫正规定的重要性,并每次都会拿收监的反例来警告。另外,为了保证随时地掌握服刑人员的动态,张勤雄建议司法局为每个矫正对象安装了手机定位系统,进行实时定位、跟踪检查。张勤雄说,我工作的目的,就是让服刑人员一个都不能少。
“帮助他们是我的责任”
社区矫正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服刑人员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只有让他们过上了正常的生活,才不会再走上犯罪的道路。作为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检察官,张勤雄知道自己的职责就是要帮着他们走上健康的人生道路。张勤雄说:“帮助他们是我的责任”。
家住幸福街道的老朱,因贩毒判刑,保外就医后交由港闸区幸福街道司法所执行社区矫正。老朱的妻子十几年前离家出走,现在家里有一个正读中学得女儿,一位瘫痪在床的父亲。老朱患有艾滋病,所有人都不愿意接近他,张勤雄觉得,这是自己辖区内的一名服刑人员,与他接触是自己的义务。况且,张勤雄知道工作交谈不会传播艾滋病。走进老朱的家才知道,老朱生活非常困难,女儿的学费书费都成问题。交谈中,老朱无意透露生活太艰难,活不下去了。张勤雄担心老朱重蹈覆辙,主动帮老朱家办了低保,保障了基本生活。适逢中秋,老朱拎了两瓶酒向张勤雄表示感谢,张勤雄拒绝:“酒拿回去孝敬父亲,以后也少买这些东西,多留点钱给女儿读书。”在张勤雄的帮助下,老朱开了个小卖部,既为自己找到事情做,又能养活一家人。
社区服刑人员陈某,从监狱假释后,发现自己犯罪入狱前承包经营的养猪场因城市建设须要被拆迁了,而自己投资建的猪舍也早已全部被拆除了,不知道是哪个负责的拆迁,也不知道找谁要求赔偿,张勤雄在了解了这一情况后,与司法所的工作人员联系,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终于弄清了陈某所经营养猪场的拆迁补偿款及其在承包经营养猪场时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银行及贷款担保人之间的经济往来的关系,经与有关方面的协调,终于为陈某追回了三万多元的拆迁补偿款。维护社区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
港闸区涉及社区矫正的5个街道61个社区,自2009年以来共接收500多名社区矫正人员,张勤雄了解他们每个人的情况,而社区矫正人员都认识他。自负责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张勤雄大部分的时间都是骑着电瓶车奔波在街道社区里。他说要多和社区矫正人员接触,只有多接触,才能多了解情况,只有多了解,才能更好的帮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