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开化筑梦国家公园 美丽环境巧变美丽经济
开化白石尖的山中景观余问清摄
俯瞰开化县城余问清摄
中新网衢州8月15日电题:浙江开化筑梦国家公园美丽环境巧变美丽经济
见习记者吴雨辰
青山翠绿、云雾缭绕,穿村而过的小河溪水潺潺、清澈见底,成群的石斑鱼在水中游来游去,这是浙江开化县最北端的龙门村如今的景象。“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人居环境,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乡村旅游的兴起,也让村民的腰包“鼓”了不少。
这样的场景,在三年前,龙门村民是完全不敢想象的。三年前,龙门村还是浙江省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出门务工和采伐木头。“我以前在外地当保姆,很辛苦,还赚不了几个钱,现在,我在家里就可以轻松赚钱。我家现在20个床位天天客满,每个月都可以赚2万多元了,净利也有6000元左右。”龙门村村民柴苏女说。
这是开化“亲水”经济的一个缩影,也是打造开化国家公园之后,将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的具体成效。在2013年提出打造开化国家公园之后,开化着力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全域景区,重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不仅保护了钱江源头的青山绿水,也将生态环境转变为了实实在在的经济,使老百姓致富增收。
“近期我们的目标是要达到全域的公园化、景区化、生态化。生态化要求两点,一是经济要转化为生态,二是生态要转变为经济,成为一种互换的模式。”开化县委书记鲍秀英说。
治理与关停并举构建母亲河绿色生态屏障
开化县是浙江省的母亲河钱塘江水系的源头,是浙江的一道绿色生态屏障,承担着将一江清水送下游的责任。
据开化县治水办工作人员介绍,2014年,浙江省治水打响了首仗,而开化早在2013年,便开始全民动员治水。针对255个行政村,开化专门设计了不同的治理规划,对3条垃圾河、5条黑臭河制定了“一河一策”的治理规划,在浙江省内率先消灭了黑臭河,成为全省第一批“清三河”达标县。
在治水过程中,开化还通过引进专业治水技术和科研机构,加速治水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等,开化以科技支撑促“五水共治”,在浙江省首创6种科技模式治污水并实现全覆盖。
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开化在浙江第一个使用现代新科学技术生化处理生活垃圾,利用微生物降解生活垃圾。将培养出的微生物液对垃圾处理厂的垃圾进行喷淋,3至5分钟就能除臭,垃圾也随之慢慢分解。据了解,采用该技术后,开化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3年能降解30万吨垃圾。
除了在治理上狠下工夫,对于污染企业的关停,开化也没有落下。
从去年到今年6月份,开化关停68家企业,其中包括当地拳头产业的17家光伏企业,这给当地政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今年2月,浙江正式给包括开化在内的26个欠发达县“摘帽”,不再考核GDP总量,转而着力考核生态保护、居民增收等。到了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还将根据这26个县的经济发展速度、发展质量、民生保障、生态环保等进行综合排名。对工作表现较好的县予以财政奖励,对经济发展仍然没有起色的县,将至少罚减10%的补助资金。
GDP考核的取消并不意味着发展压力的降低,但却给地方保护生态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为了国家公园这个大环境,我们一时的确付出很多。这么多家企业的关停给我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不但GDP少了,要腾笼换鸟,新的企业也进驻不了,存量和增量之间会有一个空隙期。但是省委省政府给了我们一颗不考核GDP的定心丸,我们才有了这么一个调整的空间。”鮑秀英说。
开化的苦心没有白费。据开化县环保局提供的数据显示,1-5月该县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为99.3%,同比增加10.9个百分点,稳居浙江省第一;出境水Ⅰ类、Ⅱ类水质以上占100%,同比增加6.82个百分点,成功实现了“钱江源头蓝”。
美丽环境带来美丽经济生态让百姓收获真金白银
伴随开化河流水源日渐清澈,除了对当地生活环境的改善,还带来了另一个“惊喜”。通过治水育景、治水美村、治水转型,催生了一批民宿产业、乡村旅游等“亲水”经济。
以龙门村为例,过去该村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务工和伐木,产业单一,收入不高。2012年该村农民人均收入仅4115元,在开化255个行政村中排倒数第五,是浙江省低收入农户集中村。
2014年,乘着“五水共治”的东风,龙门村投入600多万元资金用于治水,大大提升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能力。
据开化五水共治办公室工作人员汪东福介绍,该村自2014年以来,共拆除露天厕所169个、简易猪栏78个,建成污水集中处理池3个,修筑生态防洪堤1000多米、堰坝6座。还开展河道疏浚,在溪中建起了游步道。
治水让龙门村重新变得清澈秀丽,来自各地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地慕名前来。如今,龙门村的村民依靠着好山好水,纷纷转向了乡村休闲旅游业,享受着生态带来的“真金白银”。
2014年,该村在短短半年中开办了19家客栈,全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是上年同期的30余倍,民宿经济得到蓬勃发展。
“开化以前几乎没什么旅游。去年开始到今年,新增6家宾馆、8000多张农村民宿床位,实现了盈利。”鮑秀英说。
据了解,得益于美丽环境带来的美丽经济,今年1-6月,开化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次304.7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12亿元,与2013年同期相比增长53.84%、56.98%。旅游业投资9.2亿元,同比增长95.7%;三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9%,占GDP比重50.2%,首次达到全县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
文创元素为旅游添砖加瓦让开化“处处是景点”
在开化服务业的突飞猛进中,旅游业的迸发是其中关键。以前开化酒店里叫得上名的只有一个开化大酒店,还时常空余,现在该县民宿床位已经增加到8500个,仍经常爆满。
对于这样的变化,新青年旅行社的总经理陈国一深有体会。
“这两年接到外地来开化的团和散客越来越多,几乎每半年就增加一倍。”陈国一告诉记者,今年整个暑假他都在快乐的忙碌着,即便依托便捷的互联网平台,每天接单、排团的时间还是很紧凑。
重点景区游客数量的增长和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使开化的旅游业发展迅猛,上半年开化县旅游业产值增长高达95.7%,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
随着国家公园的建设,如今县域“处处是景点”的雏形已渐渐呈现。根宫佛国文化旅游区成功晋级国家5A级景区,古田山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长虹乡的台回山,姚家源村水上乐园,音坑乡下淤村爱情主题公园……各式各样的景点如雨后春笋般凸显出来。
在景点密布的背后,开化还将更多的文化和创意元素融入旅游当中,延长当地的产业链,进一步刺激旅游发展。
这几年,开化县长虹乡台回山,因“江南小布达拉宫”的名声越来越被人熟知。每年春季,层层梯田上的油菜花美如画卷,总能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农家乐生意也十分火爆。
但受花期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周期性也十分明显,往往旺季只有短暂的一个月。
但是,这一局面正在逐渐被打破。去年4月收完油菜,村集体统一流转村民的土地种植向日葵,到了盛夏之时,连成花海的向日葵一点不比油菜花逊色。今年6月,村里的梯田上种上了彩色水稻,就连梯田的斜坡面也种上了彼岸花,不同颜色水稻组成的图案更是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看。
如今,春季梯田赏花游,夏季亲水避暑游,秋季秋采秋收游,冬季探古民俗游,这是长虹乡乡村旅游“四季歌”,每一季打造不同的生态风景,也让台回山的人气越来越旺。
除此之外,世界地掷球锦标赛、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的落户,全国首家未来音全息馆开馆,开化纸的研发,各种影视公司的成立,都将各种传统和现代文化带到了这座山城,让它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近期我们的目标是要达到全域的公园化、景区化、生态化。生态化要求两点,一是经济要转化为生态,二是生态要转变为经济,成为一种互换的模式。”开化县委书记鲍秀英认为,到2025年,要将开化打造成一个自然的开化、人文的开化、休闲的开化、美丽的开化。(完)
原标题:浙江开化筑梦国家公园美丽环境巧变美丽经济
稿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