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报》苏州农村污水治理:小智慧破解大难题

11.01.2017  02:33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大增加,造成河道、水塘污染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村民健康。江苏省苏州市在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坚持规划先行,通过试点示范、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创造出了一套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新模式。

2015年,苏州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市”,苏州下辖常熟市被评为“全国县域村镇污水治理综合示范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得益于一系列“小智慧”的运用。“小智慧”下,苏州是如何破解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难题的?

难题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投入大,投融资模式创新乏力,运行难以持久。

小智慧: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农村治污资金渠道。

2015年,常熟在全国首推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PPP模式。项目涉及330个村庄、12268户,总规模6亿元。

PPP模式让政府职能部门从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融资和运行管理事务及风险中解放出来,专注于行政管理和履约监督管理,而项目公司则利用自身技术、资金等优势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提供支持,有力推动了先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创新,提高产品和运行质量,降低建设和运行成本。

在常熟古里镇苏家尖村,农户门口的污水处理净化槽格外引人注目。“生物滤池可让污水中的污染物与滤料上的微生物充分接触,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氮气,最终得以净化,这个日处理能力达20吨。”村支部书记薛鹤介绍。目前,该村已有6000多户村民用上了这一污水处理设施。

难题二:农村污水治理从规划、施工到监管,涉及多个部门,“九龙治水”造成区域各自为政。

小智慧:统筹规划建设,统一运营管理,强化治污实效。

2015年年初,苏州启动农村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领导小组,抽调水利、农办、住房城乡建设、规划、环保、水利、农委7部门力量集中办公。

根据规划,苏州农村污水治理选定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和就近分散处理两种方式。区位条件允许的村庄,比如靠近城区以及主管网的村庄,原则上采取接管进厂处理模式;不能接管进厂处理的村庄,则根据村庄形态和规模,分类选用相对集中、村组处理和分户处理3种分散处理模式。

苏州遵循“能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的建设原则,实行统一的专业化运作和规范化运行。在全市各地组建水务公司作为项目建设主体,统一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同时创新第三方监管模式,委托第三方公司负责监管,并根据抽检和考核结果向运营单位支付服务费,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此外,苏州市陆续出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考核方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指南》等配套文件,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根据三年行动计划,2017年全市农村污水生态化处理率将达到80%以上,沿太湖、环阳澄湖等生态环境敏感地区的村庄实现全覆盖。”苏州市水务局负责人说。

难题三:现阶段污水治理管控运营效率低,能耗大。

小智慧:信息化建设管理,农村治污水平提升。

苏州市抓住症结点,利用网络,建立实时监控系统,解决分散的信息孤岛问题,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从现场管理推进到远程移动管理。

在苏州市相城区澄阳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自动化监测大屏幕上,各项污水处理指标数据一目了然,一旦有数据超标,便会有异常提示。“通过这个大屏幕,污水管网的运行情况线路、走向、管网终端都能清晰呈现。根据异常提示,工作人员可迅速前往现场进行查看和维修,真正做到了实时监测、精准定位。”据公司总经理介绍,通过实时核实污水处理装置“是否运转”、“实际污水处理量多少”、“进出水质是否达标”等,公司提高了污水处理设施整体运行效率,达到了节能降耗、减员增效、降低运营管理成本的目的,也使得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更加可控。随着监管点的增加,该系统将真正成为监控苏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的“千里眼”。

目前,苏州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以污水设施长效运维为目的、以“互联网+”技术为特征的第三方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实现了人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共处,兼顾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苏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经验代表了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的方向。”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在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培训班上表示,应该将“苏州经验”传播出去,推动全国农村污水处理质量提升。

本报记者童心 通讯员 贡瑞金

2016年12月29日《中国建设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