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廊不入,地下综合管廊闲置让人心疼
河西地下管廊建成一年成摆设
有廊不入,建设管理问题突出
虽然国内最早20年前就已经着手建设地下管廊,但时至今日,几乎都和刚竣工投用一年的河西新城地下综合管廊是同一个尴尬:大部分预留空间成了闲置的摆设。入廊无强制法规、维管无标准、权和利分配无体系等问题成了每个已建成的综合管廊所直面的共同问题。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可以说是一场昂贵的地下管线革命,是“埋在地下的政绩”,所以在国内不少地方,地下管廊都被称为市长工程。意思是不光花钱还需主要领导牵头协调管理。为避免张杨路管廊的遭遇,目前国内很多地方都选择在开发区、新区等新建城区修建。由一个强有力的新区管委会来统筹管线单位入沟。如广州选在大学城,青岛选在高新区,宁波选在东部新城。即便如此,能说所建管廊起到当初预想效果的几乎没有,像河西新城这样只能协调区内部分市政管线入廊是共同现象。 由于管廊修建在道路以下,里面铺设的包括电力、通信、广电、给排水、热力、燃气、驻地单位专用等几十条管线,相关权属单位有的有关联,有的八竿子打不着。“在既没有法律强制要求,又没有强力部门推动的情况下,凭什么依据让别人入廊。”专家告诉记者。 像张杨路管廊建成后,浦东新区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共同沟管理所,挂靠在道路管理部门下面。后来,这个部门先后被划到环保、市政、建设交通委,再后来建设交通委分家,以致目前说不清究竟归谁管,如此又带来了后期维管资金如何划拨的问题。大部分施工单位考虑到后期可能付费,多选择另外开挖就是不入廊。 如果说后期权属管理只是技术问题的话,前期所需的巨量建设资金也是大问题。记者翻阅目前在建或已建成地下综合管廊的城市,没有一个是大规模开工建设的。抛开相关部门对于建成后闲置的担心不说,像上海松江大学城的项目,以至于投入太大,规划中的三期甚至是更远规划,在勉强建完第一期后就卡壳停工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目前全国都没有一个关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规范,对于部分手头宽余的企业来说,如其后期可能付费入“公”廊,还不如先期我自己建,南京个别提供市政公用设施的企业就如此。这种情况不仅会给未来的协调带来更大的麻烦,因为标准、接口不统一,还可能给以后综合管廊建设带来巨大的浪费。 地下综合管廊(资料图片) 20年前国内已有城市建地下管廊 作为全国最早修建地下综合管廊的城市,上海在1994年浦东新区刚成立时旨在配合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就在区内一条主干路张杨路修建了该设施,总长11.125公里。如今,上海已经有张杨路、世博园、嘉定区安亭新镇和松江大学城、光明新区等多条地下综合管廊。虽然后修的等级和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但都逃不脱共同的尴尬。即虽然有管廊,但周边施工仍然选择绕道而走,而且是在绝大多数管廊仍然免费入驻的情况下。 由于过去被称之为共同沟的地下综合管廊近年来被看成是现代城市的一个标志,尤其是国家部委陆续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后,国内诸多城市都对地下管廊抱有极大的热情。包括北京、广州、宁波、合肥、南京都先后把地下管廊列入规划,并动手实施。青岛甚至宣称要投入20亿在高新区打造50公里全国最长的地下管廊。 “地下管廊之所以受到各地青睐,除可以拉动地方投资外,更大好处是梳理城市杂乱的地下管网,避免拉链马路浪费,反复扰民的现象发生。”南京测绘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芦院长表示。 市场化操作能否成为破局钥匙 建设投入虽大但收益更可观 考虑到目前各地的地下管廊建设规模都不大,实际使用率也相对有限,且均为政府财政投入。所以几乎所有项目从设计、建设到后期维护都是政府承担,使用单位免费入廊,但这种办法显然不是长久之计,也不利于地下综合管廊的规模化建设。 “如果采用市场化手段,即便地下管廊有公共属性,但仍然需要保证投资方的合理收益,毕竟投入太大了。”芦院长告诉记者,如果南京未来想在城区大范围推广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必须先行立法,强制入廊。一旦能覆盖一个地区的地下综合管廊建成,路面不允许再发生任何管线开挖。尤其是建筑密集、人员集中、投入更大的主城。此外,任何市政工程都不可避免涉及到谁牵头、谁出钱、谁来建、谁入廊,包括后期归口管理。 专家建议,根据国外的经验,尤其是建设资金方面有很多方式可以尝试。比如财力富足的地方可以财政独立承担,把地下管廊建设作为地方民生工程来做,多级财政共担,分片分区来做。财力有限的,政府掏一部分,市场化运作社会融资一部分,将共同享受未来收益。“公司化运作,企业分片区买断,政府保证收费年限的做法也是解决办法之一。”芦院长告诉记者,目前能最快推进的办法是让现有管线权属单位共同出资,建好后,后期入廊的管线收益部分大家再以出资比例分摊。 记者陈彦 此前,网上曾流传在法国如果把戒指丢在下水道里打个电话就能找回来的说法,无论事实是否如此,但多少可以说明从1833年就开始建设的地下管廊对于巴黎城市发展的意义。 南京目前正进行中的全市地下管网综合普查同样花费不小。抛开前期勘测投入不算,即便在设计、施工相对简单的新城地区,地下管廊每公里的建设投入也需要约6000万。“如果老城区要做这种地下综合管廊,根据建设部相关要求测算,即便以目前的物价水平每公里也需要8000万到1.2亿,越往后拖花费越大。”南京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不过,虽然一次性的投入巨大,但收益却更为可观。在我国台湾地区已经成功实施管线共同入廊的信义县,一段6.5公里的工程当时造价1亿元人民币,以75年的使用年限计算,节省下来的重复填挖等一系列费用高达480亿人民币。“正是因为前期投入巨大也就要求建设地下管廊必须有前瞻性,跟不上城市发展需要后期同样麻烦。”专家告诉记者,像上海最早建的张杨路地下管廊,当时沟内铺设的上水管道直径300毫米,而现在的水管直径起码在1.5米以上,根本达不到供水要求。而一个地下管廊工程的普遍寿命都在百年以上。
原标题:
编辑: 项贤军、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