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上的希望之花
中国红十字会参与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报道之四
3月28日,雅安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张云涛收到一条微信:“村里正在筹备震后周年活动,想请当时驻村的红十字会救援队员回村看看,大家都很想念他们。”落款是芦山县清仁乡大同村胡伟。
胡伟曾是一名白领。芦山地震发生后,他辞去工作赶回家乡,和乡亲们一起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看到曾经满目苍夷的家乡发生剧变,他选择了留守,从收入殷实的白领变成深受村民信赖的村官。
在雅安,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除了帮助当地群众恢复生产生活,还促使年轻人大量回流,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农贸市场,从路边摆摊到集中交易
凤凰村,70余座精致小楼已拔地而起。距村口不足500米,一座占地百亩的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也初见端倪。
驻村干部小骆介绍,根据规划,生态园主要种植优质葡萄,争取三年形成产供销产业链,助推周边观光、旅游、餐饮等产业发展。
园里还在建一座1300平方米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小骆介绍,村里经济支柱是猕猴桃、茶叶等农产品,以前村民要挑到县城去卖,或等商贩上门收购,议价权被商贩掌握,农民利润微薄。
“农产品交易市场建成后,村民可直接把农产品拿到市场销售,商家也可以来市场直采,利润大头将回流到村民手中。”小骆满怀憧憬。
上百亩葡萄园的兴建,让当地村民对就近就业充满期待。一位村民说,自己希望将来能进入葡萄园工作,既能挣到钱,还能学到技术,而且工作地点就在家门口。
目前,凤凰村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已经招募了10多位当地村民。在技术员的指导下,他们初步掌握了葡萄种植技术,第一批种植的60余亩葡萄苗已于年前覆上地膜。
同样受灾严重的红星村,也在兴建一座占地千平的农贸市场。前往红星村时,正逢当地村民赶集。四五米宽的公路两边摆满了货摊。
乡上张书记介绍,红星村一直没有正规农贸市场,村民都在路边摆摊。该路又属运输要道,载重卡车往来十分频繁,曾发生多起车祸。
“村民并非不知道路边摆摊危险,但是没有办法。”张书记说,红十字会援建的农贸市场备受期盼,已有多位村民向她打听市场预计营业时间,准备随时从路边搬进市场。
如画新村,改变灾区旧风貌
除了兴建农贸市场,红十字会还为当地援建入村路、防洪堤、活动中心和绿化带等配套设施。
座落在两山夹缝的红星村铜鼓庙组,至今仍能看到大水冲击的痕迹。村里老人介绍,当地多年前曾发生洪灾,现在依然一下雨就遭涝。
在铜鼓庙组,一条365米长、4.5米宽的防洪堤已进入最后赶工期。施工方介绍,该防洪堤经县水利局、设计所科学论证,征询了村民意见建议,可解决村民担心的水患问题。
中国红十字会援建的生态新村受到村民欢迎。在雨城区庙圷村,看到新建村落秀美宜居,许多当初犹豫未申请入住的村民十分后悔。为此,村支书和部分党员干部主动向村民转让了自己的入住名额。
“虽然这批没有我的房子,但看到新村这么漂亮,心里特别高兴。”杨支书说,等到新村落成,自己一定要在这里建一座新房。
青年回流,“空心村”不再空心
除了给当地村民带来生产生活环境上的变化,红十字会援建项目给当地带来的更大利好是——外出工作的年轻人愿意回家了。
今年31岁的汤劲松,中学毕业后外出打工。10多年里,他去过成都、广州、上海,见惯了大都市的繁华。在他的记忆里,家乡一直是多年不变的老样子。
但2013年以后,他的家乡开始变了。曾经粗制滥造的房子建得美观大方,村庄建设布局越来越有规划,wifi、太阳能、马路砖、绿化带等现代城市元素,在村民眼里也不再稀奇。
“我曾担心孩子们在村里长大,到外面会无所适从。但当村里开始变得和外边一样,我就放心了。”已是两个孩子父亲的汤劲松说,他这次回家,就不打算再出去打工了。他想把房子好好装修一番,充分发挥龙泉村距离四川历史文化名镇——上里古镇较近的地理优势,跟乡亲们一起把村子打造成旅游接待站。
和汤劲松想法相似,还有同乡李克军和石棉县挖角村的朱刚真。
朱刚真也曾在外闯荡多年,震后回到家乡,被村民推选为业主自建委员会委员。目睹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后,他决定留下来,发挥村里的特色种植和旅游优势,把山清水秀、藏族风情浓郁的挖角新村打造成一个旅游接待站,开发农家乐和采摘项目,和乡亲们一起奔小康。
李克军则把眼光放在了雅安得天独厚的物产资源上。一直在藏区做药材和土特产生意的他,决定把买卖做回家,开一个雅安土特产交易超市,把雅安的名茶、中药材等推向世界。
“在外闯荡了这么久,最后总要回到家乡。”汤劲松说,以前没有条件,现在条件已经具备,剩下的就是靠双手吃饭、勤劳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