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绿色发展,经济大省江苏奋楫争先

25.09.2017  10:43

  经济大省江苏,正在践行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奋楫争先、砥砺前行。

  在全国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红线区域陆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2.23%;强力推进“263”专项行动、省级环保督察;累计建成国家生态市县45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1家,12个市县及园区被国家列入园区循环化改造等示范试点……

  近年来,江苏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绿色发展新理念,自觉采取果决措施,努力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人更富”。

   转型升级,天蓝水清口袋富

  宿迁市耿车镇,曾因加工利用废旧塑料创造的“耿车模式”蜚声全国,但低端粗放的发展让耿车陷入“垃圾围镇”困境,乡村干部走到哪,都带着一身塑料味儿。耿车镇党委书记徐光良说,最严重时,空气污染超标20倍,河流水质沦为劣五类水,家庭作坊释放的有害气体很远就能闻得到。

  然而近日记者来到耿车,这里却是河水清清,鸟鸣阵阵。原来,2015年末,耿车镇打响“塑料垃圾歼灭战”,提出从根源上避免“越规范越集聚、越集聚越污染”,另起炉灶,绿色发展。去年1月,宿迁市出台全面关停耿车镇废旧塑料加工企业的决定,壮士断腕,割肉转型,发展家具电商、花卉苗木等绿色产业,如今,这里已转身为“全国淘宝镇”“省级生态镇”。

  摆脱旧有的发展惯性和路径依赖,耿车正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2016年,该镇实现电商交易额20亿元,实现淘宝村全覆盖,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15682元。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说,做好“富口袋”和“富环境”文章,该市正加快构建“一廊两带两环多点”的生态空间格局,规划了大运河、古黄河“两河”生态产业富民廊道,作为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的先行先试项目,项目区包括22个乡镇,总面积约2110平方公里、人口183万。通过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扎实推进小网店、小工厂、小农场、小物流、小服务等“五小创业”,全力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耿车,是江苏坚持“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发展理念的一个缩影。随着越来越多的地区主动探索绿色转型,江苏的产业结构实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江苏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身边环境的变化——

  天更蓝。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江苏共完成大气治理重点项目超过8600个,全部淘汰2005年之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今年夏收期间秸秆火点数为零,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由24小时提前至48小时;

  水更清。将党政领导“河长制”升级为“断面长制”,集中约谈水质不达标的“断面长”,近两年来约谈了40个断面不达标或水质有退步的断面长,太湖水质持续改善,连续9年实现“两个确保”;

  地更绿。建立了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开展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试点,今年,新增危险废物处置能力18.5万吨,已经完成15万吨的年度目标。

   严守红线,厚植生态底色

  作为省内生态资源大市,盐城生态保护的任务比其他地区更加繁重,加快发展的要求也更加迫切。盐城市市长戴源说,“我们不仅要保护好绿色,更要发展好绿色生产力,不仅要厚植生态底色,更要增强综合实力和底气。

  严守生态红线,盐城建立了维护生态空间的红线制度,划定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占国土总面积23.5%,全省最高。经过3轮化工专项整治,全市化工园区由10个减至4个,化工生产企业由735家减至323家,入园进区率达83%。为确保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该市还实施“三治三化”行动,计划投资150亿元对主城区108平方公里内的黑臭水体进行综合治理。今年以来,盐城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省第一,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全省前列,生态绿色成为盐城的“金字招牌”。

盐城“一片林”工程。

  厚植生态底色,盐城把生态投入作为最有价值的投入,全面实施“一片林”工程,新增造林面积占全省1/4,珍贵树种占60%以上。沿海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建成后,林木覆盖面积可达520万亩。目前,该市正依托麋鹿和珍禽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打造生态特区,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透过盐城这扇窗,看到的是江苏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快的进程。2016年底江苏拥有国家生态园林城市3个,国家园林城市25个,国家园林县城7个,省级园林城市21个。省内88%以上城市(县城)达到了国家或省级园林城市标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园林城市总数位居全国前列。2016年末,全省设立自然保护区31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面积达56.64万公顷。

  水网密布的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条件较好,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优势独特。区域内农业特色产业多且享誉盛名,不仅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还是蔬菜、油料、水禽等优势产区,兴化大米、宝应荷藕、高邮双黄蛋等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江淮生态经济区有条件、有基础、有潜力做特做优做强,做成沿线绿色农产品产业带。”省农委主任吴沛良表示,在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中,需要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的特点,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让农业为生态建设发挥正向功能,把生态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和效益优势。“我们将以江淮生态廊道为核心,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集中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因地制宜培强培优,让特色产业立得住。

   令行禁止,从严强化环境监管

  令行禁止,绿色发展才能取得实效。近年来,江苏全面从严强化环境监管,狠抓新环保法及其配套办法的贯彻落实,以强烈的法治思维、“零容忍”的态度,严厉而精准地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2016年12月9日,江苏省“263”专项行动动员会召开,省委书记、省长双双到会并讲话,省长亲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组长。2017年2月20日,《江苏省“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发布。

  一场声势浩大的专项行动随即在全省各地全面展开: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层层落实任务,紧紧围绕“四个确保”(确保“减煤”超过千万,确保“减化”任务敲实,确保“六治”取得实效,确保“提升”发挥效应),凝聚共识,突出重点,完善机制,一着不让推进“263”专项行动11个专项方案的实施,集中力量解决了一批突出的环境问题,交出了亮眼的半年成绩单——

  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煤炭消费量减少301万吨,同比下降1.6%;全省关停化工企业1049家,完成年度目标的91.3%,其中连云港已完成全年目标;太湖流域水质稳中向好,应急防控和安全度夏工作有序展开;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年度计划的116条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已完成23条,在建76条……

  江苏还全面推动落实网格化环境监管新手段,全省共划分四级以上网格1.5万多个,初步建立8000多人的巡查队伍。构建环境司法与行政执法的联动工作机制,着力解决环保行政执法中的难点问题。实施“及时就地解决环境信访突出问题”专项行动,2016年,全省环境信访总量同比减少7%。大力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建立“一企一档”的污染源监管信息平台,移动执法装备实现全省环境监察机构全覆盖。今年1—8月份,全省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9002件,处罚金额5.52亿元,同比分别上升39%、21%。

  今年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要求从2017年起,每两年对各设区市督察一遍。7月6日、7日,3个省级环保督察组先后进驻扬州、徐州、南通,拉开江苏首次省级环保督察的序幕。“环保督察,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省环保厅副厅长秦亚东介绍说。

  接到“如皋印染整理有限公司存在污染问题”的交办单后,如皋市环保局随即对企业进行调查:企业污水处理设施未经环保竣工验收。7月12日,执法人员对该公司启动按日计罚,同时将相关责任人移送公安机关。

  目前,第二批省级环保督察组已全面完成对南京、无锡、苏州3个设区市的督察进驻。截至9月21日,3个督察组向当地交办环境信访问题2171件。

   建章立制,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绿色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民之所盼,就是政之所向。

  针对江苏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水环境承载力不足、水质改善难度大的问题,江苏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全省的“双向补偿”制度,以“谁超标、谁补偿,谁达标、谁受益”为原则,实行双向补偿,当断面水质超标时,由上游地区对下游地区予以补偿,当水质达标时,由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予以补偿。同时考虑部分河流往复流情况,根据不同流向分别确定补偿区域。

  今年,《江苏省水环境区域补偿工作方案》正式实施,将补偿断面从66个增加到112个,补偿标准提高至原先的1.25-2倍,并将太湖流域总磷补偿标准调高至其他地区的2倍。截至2016年,江苏水环境区域补偿资金累计已超过13亿元,仅太湖地区就拉动地方治污投入超过800亿元。双向补偿工作方案实施不到3年,补偿资金就超过10亿元,补偿资金连同省级奖励资金全部返还地方,专项用于水污染防治工作。太湖流域实施区域补偿试点5年后,补偿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浓度分别下降11.5%、36%、20.8%;通榆河流域补偿试点2年后,补偿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浓度分别下降11.1%、48.4%。

  在江苏,环保诚信体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今年上半年,江苏近3万家重点污染源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结果相继分级公布,评价结果纳入征信体系,不仅与其信贷融资直接挂钩,江苏还对环保信用评级差企业实施差别水价、电价政策,对被评为“红色”等级企业污水处理费加收标准不低于0.6元/立方米,对被评为“黑色”等级及连续两次以上被评为“红色”等级企业污水处理费加收标准不低于1元/立方米!由于多征收污水处理费对污染企业造成了经济压力,促使企业增加或者改造污水处理设施,达到减排效果。仅2016年,就对全省“黑色”“红色”企业征收差别电价1.8亿元。

  绿色发展,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一场变革,也是对地方社会治理能力的一场重大考验,这在江苏各级党政干部中已形成共识。

  放眼全省,从太湖之滨到江淮之间,转型发展大潮奔涌,“263”行动披荆斩棘——江苏,正以更加主动自觉的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为鱼米之乡赢得永续发展的未来!

  本报记者 吴琼 杭春燕

标签:

编辑:顾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