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四十年⑥ | 经济发展高质量:我家住在长江村(点视频)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这里是江苏江阴长江村,它曾经是长江边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但现在年产值超过500亿元,是全国村级经济前三。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见证了长江村的每一次蜕变,也见证了全江苏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腾飞。
今天,我们聚焦“经济发展高质量” ,寻访祖孙三代“长江人”的奋斗轨迹,体会他们对故土浓浓的眷恋,重温这个小村庄的经济发展之旅,感受江苏如何用“ 全国 1.1% 的土地面积,创造出全国10.2% 的经济总量 ”。
昔日小渔村,如今全国村级经济前三
李震烨 :我现在站着的地方,在以前还是一片滩涂荒地,现在已经是国内最大的村级港口码头群。很多人知道我们长江村,是因为听说了我们村子给村民发放了真金、白银,其实我们村早在2005年就给每户村民建了别墅,发了股份,去年开始还给村民送“婚嫁金”“抚恤金”“生育金”“助学金”等。
长江村是我的根,我选择留下来把长江村建设得更好,村里很多年轻人的选择都和我一样。去年我们的废钢资源循环利用被作为绿色发展的典型,向全国人民进行了展示。2015年习总书记视察我们村投资兴建的舟山长宏国际产业园,对我们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也激励我在村里更好地工作。
从小窑到国际港口 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李永福(李震烨爷爷) :我们长江村以前是一片荒凉,上世纪70年代李良宝带领村集体从五金厂、小窑起步,陆续创办了化工厂、拆船厂、钢管厂、国际港口等等。上世纪80年代的苏南模式,说的就是我们这种集体经济模式。现在我们家的生活很好,两个儿子都有了别墅。我们村上一到两三点钟就都坐在西边的树荫底下,大家一起讲讲村里的发展形势,讲讲国家大事。
李军(李震烨父亲) :我从很小的时候,大概17岁就调到五金厂工作了。现在在钢管公司。我每天是7点钟上班,来了以后就搞锯切。改革开放40年,我也看到了长江村的变化,经济越来越好,我们的厂区也越来越大,新员工越来越多。我在这儿大概干了二十几年了,每天都做着平凡的工作,我也会把这份工作做好并一直坚持下去。
“数”说40 年来江苏的“经济发展高质量”
同期声:40年来,“生产总值(GDP)”在《新华日报》上出现34528次,“经济结构”出现13933次,“利润”出现47875次。
2017年,江苏以全国1.1%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10.2%的经济总量。2011年,苏州市的生产总值突破万亿,成为江苏首个破万亿的城市。如今,江苏共有苏州、南京、无锡三座城市进入“万亿俱乐部”,数量居全国首位。
上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以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为核心,经历了十多年的高速发展,费孝通称之为“苏南模式”。 1984年3月18日,“乡镇企业”第一次在《新华日报》上出现,截至2018年11月30日,共出现12154次。1986年6月11日,“苏南模式”在《新华日报》第一次出现,截至2018年11月30日,共出现479次。
上世纪90年代,江苏经济进入了“由内到外”的发展阶段。1984年12月,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入围全国首批14个国家级开发区。截至2018年2月,江苏共有各类国家级开发区71个,位居全国首位。1980年10月17日,“开发区”第一次在《新华日报》出现。截至2018年11月30日,共出现26334次。
(注:以上大数据截至2018年11月30日)
出品人:双传学
总策划:庄传伟
监制:陈炳山
策划:田梅
统筹:孔德信 包闻军
文案:朱威 肖雷 邓晓琦
拍摄:袁宇韬 蒋文超
剪辑:袁宇韬 陶蓉
特效:郑诚 陶蓉 袁宇韬
解说:董双
检校:金勇
数据提供:江苏省统计局 新华报业版权中心
原标题:“数”说四十年⑥ | 经济发展高质量:我家住在长江村(点视频)
标签:
编辑: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