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创造力 打造新引擎——2015“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年度报告

28.12.2015  22:02

2015年,“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大潮兴起,波澜壮阔。

有人说,这是中国的“双创”元年。这一年,药学家屠呦呦喜获诺贝尔奖,振奋人心;这一年,无论精英还是草根,都可以投身创业创新,驰骋于广阔空间;这一年,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不断涌现,生产方式深刻变革;这一年,中国平均每天新登记注册的企业达到1.16万户,平均每分钟诞生8家公司;这一年,创新已不只是小微企业的专利,大企业主动拥抱“双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现代服务业加速崛起,合力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

首要在“创”,打造发展新引擎

梦想照进现实,也许只是一刹那,但却是改革综合效应的浓缩。

激发“双创”活力,首要在“创”。政府与市场饱含热情,重磅政策相继出炉,创新实举频频发力。一年来,国务院陆续出台鼓励“双创”的重大政策,地方政府出台2000余项相关配套政策——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意见,实施弹性学制,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为鼓励农民工返乡创新,国家出台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助力广袤乡镇百业兴旺;为给创业者更多资金支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600亿元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政府与市场携手激发新动力……

用政府权力“减法”换取创新创业“乘法”。从政府自身做起,把资源配置的决定权交给市场。从2013年至今,国务院取消和下放537项行政审批事项,提前两年完成本届政府承诺减少三分之一的目标,中央层面投资核准事项减少80%,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几乎全部取消。

与之相伴,“双创”新引擎释放新动力——今年前三季度,新增市场主体数量达到1065.5万户,新增市场主体注册资本超过20万亿元,全国发明专利申请从去年同期的58.3万件增至70.9万件,商标注册申请量在去年同期154.8万件的基础上增至211.5万件。这是中国经济结构转换的重要标志,更凝聚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在“众”,促进社会更公平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核心在“众”。

让每个人都拥有梦想,让更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富起来,这是一个时代进步的标志。“双创”,是收入分配改革和促进社会公正的切入点。这为创业创新者提供了更加公平的机会和通畅的上升通道,让更多年轻人有广阔的驰骋空间。

“我想和创业谈一场恋爱”——毕业于南开大学的80后创客代表汤明磊如是形容。他更愿意把自己叫做“闯先生”,在他的字典里,闯荡的“闯”就是“创”的前提。他说,很多人的一生是一条直线,从起点到终点,沿着固定的轨道往前走,人生的长度早已经设定好。而他却愿意走出一条波浪线,在起点和终点一定的情况下,曲线的长度一定比直线长,充满曲折的道路和挫折的经历,恰恰会延长生命。

这一年,有太多知名的、无名的创客,用他们的眼泪、迷茫、挫折、信念,汇集成一种前行的力量。正是无数朵浪花,汇聚成一场奔涌的创业大潮。

成败在“心”,磨砺更大韧性

中国13亿人口,9亿劳动力,7000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这是取之不竭的金矿。作为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如何让“双创”进一步发力是中国经济增强后劲的关键。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唯有坚定信心,稳扎稳打,才能赢得机遇。

信心源自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性交汇。世界新一轮技术革新和产业革命,正好和中国创新驱动契合,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机会窗口。只要抓住这个机会窗口,就会有更大的战略空间。从中国自身看,新型城镇化孕育着巨大市场需求,创新驱动的潜力正在释放。

信心源自更富战略眼光的顶层设计。本届政府成立以来,大量工作围绕就业、创业和创新展开。“双创”活力的释放,为中国经济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

信心源自更重实效的改革举措。一年来,各地各部门不断提高政策的协调性和针对性,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注意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公平竞争。搭建双创平台,培育创业“孵化器”,“双创”扎扎实实向前推进。

勇往直前,成败在心。在这片创业的热土上,在这个创业的黄金年代,还有无数的奇迹等待着发生。(记者 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