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底江苏实现节地生态葬设施乡镇全覆盖

01.04.2019  13:50

  殡葬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群众得实惠,环境得保护,资源得节约,政府最需要做的就是保基本。3月29日至30日,记者在徐州和宿迁等地走访多个乡镇,发现惠民殡葬的内涵正变得越来越丰富。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记者在乡镇公益性公墓采访时,遇到很多参与新式祭扫的农民。

  睢宁县双沟镇地处偏远,与安徽接壤,长期以来,这里的农民去世后都直接葬在大田里。一个镇20个行政村有20多个老林地,私埋乱葬占用大量耕地。去年,镇里出资2000多万元兴建孟圩公墓,不到一年时间,群众自愿动迁6000多座散坟入园,复耕土地100多亩。每个村都有公交通往公墓,方便村民祭扫。

  驱车行驶在宿迁宿豫区幸福大道上,道路两侧大片大片桃园、梨园、杏园内春花烂漫,煞是好看。而以往这些沟渠、大田里时不时就会冒出个坟头,不但破坏环境,还影响规模作业。土地流转后,村民甚至会因坟头和农场经营者产生矛盾。

  适逢周六,宿豫区曹集乡追思园墓地内扫墓的群众络绎不绝。大门口,纸钱换鲜花活动很受欢迎,宿豫区还将今年的文明殡葬宣传活动设在了墓园。“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来往的扫墓群众纷纷驻足聆听,并欣然领一束鲜花入园祭扫。

  自从前年墓园建起来,这里就成为周边3个街道和1个农业园区16万人口的“人生后花园”。墓园四季有花有树,道路整洁,环境宜人。很多人一开始不愿意将先人入葬墓园,村居干部就带他们先来看,来比较。“城区一个经营性墓地要几万元,我们这里的环境和经营性公墓已没啥差别。而葬大田里,子孙扫墓常常搞得一身泥。孰优孰劣,群众自会选择。”曹集乡民政助理顾广州说。

  公益+免费,助力绿色殡葬

  推广绿色殡葬,除了靠潜移默化观念浸润外,公益和免费也是关键词。

  睢宁县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仝向群说,过去农村散坟是年年平,年年添。现在普及公益性公墓,既节约了土地,还缓解了干群关系,一劳永逸。

  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宿豫区曹集乡农民已全部住进整洁现代的集中居住区,长期困扰地方的私埋乱葬也迎来根治的机遇。乡政府决定出资320万元建设公益性公墓,连一年20万元的管理费也由财政出,群众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免基本殡葬费,免安葬费,免墓地费……价格和环境的优势促成绿色殡葬初步实现。

  宿豫区副区长朱静波说,他们在全省率先实现殡葬全免费政策,全区没有一家经营性公墓,取而代之的是10个全免费公益性公墓,每年直接减少群众治丧支出2600万元,这也从源头上杜绝了豪华墓、天价丧葬费等现象发生。现在一个镇一个特色产业,12公里长的石榴大堤、收益颇丰的金银花种植园、人气渐旺的文旅小镇……处处展现文明乡村、美丽乡村新画卷。

  江苏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传统墓葬占地面积大,严重影响土地流转和机械化耕作。公益性公墓虽然需要财政投入,却是花小钱办大事,造福子孙后代。目前,全省已建成5605个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园中有林、林中有园,成为各地公益性公墓的“标配”。

  节俭办丧事,“大执”来引导

  白事怎么办?“大执”说了算。汤超是睢宁县邱集镇沙祠村的“大执”,也就是村红白理事会的负责人。哪家办丧事,他都会主动上门“服务”。丧事大操大办,一场白事耗掉农民几年的纯收入;装棺再葬,侵占耕地林地,土地消耗惊人……这些都是多年来困扰苏北农村的丧葬陋习。

  “都说我们农村人办丧事喜欢攀比。烟酒、饭菜标准越定越高,还偷偷打棺材建大坟头……”汤超无奈地说,以前这样做真不是因为村民们“喜欢”,而是风俗如此,不这样办怕被说闲话。现在,村里有威信的老支书、老党员、老教师牵头立约,大家节俭办事有了依据,穷也好,富也好,白事一个样,没啥好比的。

  在徐州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李义峰看来,移风易俗就得因地制宜,靠群众自己管自己。当地节俭办丧不靠政府行政强推,因为红白理事会已覆盖徐州2190个城乡社区,大操大办、互相攀比之风有了质的改观。

  省民政厅还与省文明办大力推进殡葬改革内容进入村规民约,推广红白理事会制度,力争实现全覆盖,打通殡葬改革的“最后一公里”。

  “殡葬最终还是一种精神产品,只有依靠政府推力、市场运作和文化认同,满足老百姓慎终追远的情结,才能让绿色殡葬成为人们共同的选择。”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调研员张汉平表示,全省已全面落实惠民殡葬政策,基本丧葬费财政承担,部分地区还将骨灰盒、骨灰存放纳入惠民范畴。这3年,全省支出惠民殡葬资金达10亿元。到2020年底,新建城镇公益性公墓节地生态安葬率要达100%;立体式公益性骨灰安放等节地生态安葬设施要实现乡镇全覆盖。(唐 悦)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