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城乡居民有望拥有“私人医生”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你有没有想过拥有一名私人医生?国务院办公厅日期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1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要大于等于65%;每一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拥有1名以上全科医生。
换句话说,通过政策引导,今后城乡居民每个家族将拥有自己的“私人医生”,与国际接轨。那么问题来了,配上“私人医生”,我们的医疗服务水平能够就此迈上一个新台阶?从国外经验来看,在家门口问诊“私人医生”,能包治百病吗?可以享有哪些便捷,又会遇到某些难解的苦恼吗?
美国实行分级诊疗制度:小病先找家庭医生,家庭医生解决不了再送到社区医院,社区医院感觉棘手,就会转诊到大型医院。《全球华语广播网》美国观察员庞哲介绍,家庭医生在美国的社区诊所里工作,作为美国的基层医疗机构,社区诊所为大型医院过滤掉不必要上大医院看病的患者,节省了一定的医院资源。
庞哲:美国医疗制度是由私家诊所、社区盈利与非盈利医院以及政府医院所组成,美国政府在医疗保险方面的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方面的17.2%,是所有行业中支出最高的。私家诊所和私家医院往往是由于合伙人拥有,所以在盈利模式更高效和直接,可以根据收入随时添置仪器设备扩大规模,优化医疗环境,并且有权利拒绝某种病人的接受,所以一般人认为,私营医院会比政府的公立医院更特殊,更优势。另外私人诊所一般是为临近社区居民提供常规体检,一般性常规的治疗,特别的疾病也就是要通过保险公司指定的病人先到自己的家庭,医生的治所去出诊,然后由诊所提供转诊专科医生的许可,才可以到专科或者是公立医院去看病,否则保险公司不予报销。
另一方面,在美国见惯不怪的分诊就医有时也存在挥之不去的苦恼。
庞哲:没有家庭医生转诊单,病人私自非急诊的情况下到公立医院去看病,保险公司也不会付担保费。所以在保险制度下,私立诊所基本上就是病人看病的基本途径,而政府医院是由州或者市政府资助,所以规模较大,管理比较正规化,但是因为无权拒绝任何病人,所以看病的人,特别是没有身份没有保险的病人来公立医院就诊的就特别多。医院相对拥挤,但是看病排队的问题,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私人诊所都是非常普遍的。首先公立医院病人多,无论如何都要排队等待,而私人诊所则是各自经营方式和模式不同,有的合伙人为了盈利,希望多看病人就超时预定,结果病人按预定时间到诊所往往会到等上一到两个小时,但是也有极少的私立诊所或高端社区绝对不会让病人在诊所久等,就严格地限制每日就诊人数,但是预定却要一等数月。
澳大利亚的医疗体系大体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分别为普通的医疗诊所、社区医疗中心和大型医院。
澳大利亚观察员胡方:一般澳大利亚人得了病以后首先会去医疗诊所或者系附近的社区医疗中心。医疗诊所内的全科医生也就是澳大利亚人俗称的家庭医生,通常对自己病人都知根知底。他们的病人很多都是附近生活的邻居,甚至是已经相处年的好朋友。当你的病情得到医生家庭的检查之后,如果家庭医生能给你解决的,他会给你开处药房。而他不能解决的,才会让病患带着他的医生转接信,去社区医疗中心或者是医院当中找专科医生去进行诊断和治疗。一般更多的人去大型的医院都是发生了突发状况,比如说在晚间诊所都已经关门之后,需要进行急诊,才会去医院进行寻求帮助,或者是得了重大的疾病以后才会需要住院治疗。
胡方还告诉我们,社区里的家庭医生医术也很高明,而且对你知根知底,所以通常没有什么大病的话,都不会用到医院。但是,小病小灾容易,但如果是重病需要转诊,那么还是会费上一番周折。因为医院的规模比想象中小了许多。
胡方:澳大利亚虽然有一些大型医院,但是相比其他国家医院的规模仍然还是属于偏小型的。比如说在悉尼地区的威斯米医院,在很多悉尼人眼中,就像是一个医疗城,但是当我们细究威斯米医院规模的时候,你会发现实际上威斯米病床的数量也只有975张病床。
像澳大利亚这样的医疗格局并非其独有。德国观察员薛成俊表示,德国的医保体系也有类似之处,德国的医疗体系算得上完备、便利,不过它并不完美,比如在德国医院和诊所预约就诊,其实非常不易:
薛成俊:德国医疗体系中,不但是医药分家而且双轨制的诊所与医院平行运行,也就是说德国人大多是有自己的家庭医生,平时看病都是到附近的诊所去就医,只有遇到严重疾病需要特殊治疗的时候,才会去医院。这样大量的诊所也就扮演起来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角色,分散了就医人流,减轻了医院的压力,实现了医疗资源深的基本均衡,所以说德国是没有超大型的医院的,但是德国在医疗卫生方面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最大问题就是预约难,通常都要以诊所进行预约,如果是例行健康检查也就罢了。一旦是碰到急症就会比较麻烦了。当然了在紧急情况下,诊所是可以临时接诊或者是去医院看急诊的。
原标题: 2017年城乡居民有望拥有“私人医生”
稿源:中新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