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人才20年代际有望缩短 招生提前昭示昆曲"回春"?

06.05.2015  09:15

  新华报业网讯 江苏省戏剧学校日前发布2015年招生公告,招收昆曲表演专业学生40名,主要面向小学应届毕业生。距离上一次昆曲招生1998年,相隔17年。建国以来,江苏省戏校为江苏省昆剧院定向委培三届学生,大约每届相隔20年。记者获悉,因为戏曲市场回温,人才断档,阳春白雪的昆曲招生周期有望缩短至7年。

  “800壮士”珍稀如大熊猫

  省昆剧院院长李鸿良向记者介绍,本次招考的孩子,是省昆剧院定向委托培养的,因此所有被录取的学生,其培养经费将由省财政专项经费支持,学生须与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签订培养就业协议书,要承诺毕业后在省昆剧院服务一定年限。

  全国目前昆曲从业人员仅800人左右,号称“800壮士”,70岁左右的昆曲表演艺术家群体被称为“国宝大熊猫”。在昆曲发源地江苏,1960年,省昆第一代艺术家石小梅和她的同学们入校;18年后的1978年3月20日,第二代艺术家李鸿良及同学们入校;20年后,1998年、1999年,第三代昆曲专业学生入校,他们便是如今在年轻人中极具号召力的施夏明、单雯们。

  谈到此次招生提前,省演艺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柯军说,近年来,戏曲市场回温,观众多了,演出量很大,演员不够用,需要接班人。同时,国有文化集团需要人才储备和培养,昆曲再不招生,人才就要断档了。

  招生周期折射时代变迁

  石小梅回忆她1960年的入学:“那时候,入学一切费用国家全包,大家都出自多子女家庭,选中了就等于吃上国家饭了。

  省戏校六〇届昆曲班现在还活跃在昆曲台前幕后的有石小梅、胡锦芳、黄小午、赵坚、王维艰、张弘、戴培德、许建敏、徐雪珍等人,他们奠定了正宗的南昆表演风格。

  昆曲伉俪柯军、龚隐雷回忆他们1978年的入学:那时,政策要求一个家庭中必须要有孩子上山下乡,上戏校就成了“老二们”躲避政策的上佳选择。“一旦考上,十一二岁就成了公家人,每月生活营养费27块5毛,外加36斤口粮。”龚隐雷每学期攒下学校发的四五斤白糖,用黄纸袋子包着,学期结束带回家,父母特别高兴。

  省昆的第三代大多是1998年入学,当年,还在苏州读小学六年级的施夏明,被前来招募的昆曲“星探”一眼相中,但是家里不让去,觉得唱戏没前途。第二年,施夏明已经考入苏州市一中,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胡锦芳老师又追到这里,做尽工作,才把施夏明补录进省戏校昆曲科。

  不一样的入学机缘,不一样的毕业环境。“1985年1月3日,我们61个当年的懵懂小儿,7年坐科,吃尽辛苦,出科当日,来到朝天宫4号江苏省昆剧院报到,等待大家的却是‘没戏’。我为了生计‘出走’过几年,有了点钱,但生命却没了价值感,后来回头,才确定自己的价值还是在昆曲舞台。”李鸿良说。

  时光流转到21世纪。施夏明和他的同学们还没毕业,就有一台大戏《1699桃花扇》等待着他们,一班平均年龄才18岁的少男少女一举成名,“我们的机遇确实比老师们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