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高新区进入“创新核”
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支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5个城市的8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继中关村科技园区、东湖高新区、张江高新区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中国第五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诞生,意味以创新驱动为内核、以一体化发展为特色的“新苏南模式”正式开启。示范区的获批让建区已22年的常州高新区又一次迎来了实现跨越发展的机遇,而如何迅速融入这一“国家战略”,考验的是常州高新区的创新底气和张力。
实现内生驱动
在年初召开的区委召开三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高新区提出“8585”重点工程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其中就包括了全力实现五大科技创新目标,提出从围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创业载体建设、领军人才引进、区域创新环境改善、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达标五大创新目标,推进“高新区创新驱动战略三年(2013~2015)行动计划”。
根据规划,到2015年,高新区将扶持高层次人才创办的100家领军型科技企业,引进落户领军人才累计超过400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00家以上;全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0%,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0%;培育科技型上市后备企业100家;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区企业研发机构数达到240家,基本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0%拥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每万人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达到135人,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建成5家以上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增市级孵化器10家、省级孵化器5家、国家级孵化器2~3家,孵化器总数超过20家,孵化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形成1~2个长三角一流、全国知名的主题科技产业园,创新型科技园区内企业研发总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达到6.3%。
找准创新定位
规划对五市的创新发展作了具体分工,其中常州定位为:发挥产业基础较好、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文化创意基地、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成为智能装备制造名城和智慧城市。
根据规划,苏南5市将在立足自身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构建各具特色的创新型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资源共享和联动发展。另外,规划还明确了示范区建设的远近期目标。从多年发展来看,常州正着力推进“一核八园”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规划的实施,将为这些产业的更快发展提供帮助。作为苏南8大高新区之一的常州高新区, 多年发展积攒的家底无疑贴合了规划对常州的定位。
目前,高新区已经形成了以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为两大支柱产业,光伏、创意、生命健康、动力装备、通用航空五大新兴产业的产业格局。东风整车项目的落户,使得动力装备产业实现跃升;以天合光能为火车头,光伏产业逐渐发力;威翔航空的签约,使得航空产业继信誉宇航项目后,突破了飞机整机制造项目;扬子江、千红制药、合全药业、总投资10亿美元的吉诺瓦百奥胰岛素等项目的扎堆,生命健康产业集聚规模效应显现;背靠中华恐龙园、常州创意产业基地, 依托国际动漫艺术周,创意产业也在稳步前进。
蓄发优势凸显
苏南五市所组成的经济板块,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扮演着“率先和示范”意义,经过30多年发展,已具备较好的“实验条件”。据了解,示范区注重的是顶层设计和错位发展,也就是说8个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实施差异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路径,加快形成“一区一战略性产业、一县一主导产业、一镇一特色产业”的发展格局,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研发创新体系,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常州高新区多年来的创新实践所蓄发的优势正得到凸显。2013年,高新技术企业达331家,稳居全省开发区第二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1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接近50%。中科院遗传资源研发中心、浙江大学常州工业研究院、常州印刷电子产业研究院、兰州交通大学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常州生物医药技术转移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载体纷纷落户;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97%,天合光能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验收;2014年,共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80名,居全省开发区前列,常州市首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工作室签约入驻。
与此同时,科技金融也更紧密结合。2013年,高新区组织企业获得省风险补偿资金5项、贷款1050万元,项目数量、金额均位列全省高新区第一,促成企业与知名创投机构开展合作,募集风投、创投资金达3.34亿元,连续四年常州市第一。
来源:常州市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