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绝色”
专家述评
一个国家可以是古国,一个地方可以有文化,一个城市可以有树木,但不一定能变成旅游资源,不一定能成为绿色城市。常州作为一个旅游资源并不突出的城市,把旅游、文化、环境做成了一张低调的名片。
一组数据证明了旅游的潜力,也证明了国内行业的落后。2014年,中国境外游人次1.17亿,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人大规模到境外开拓视野,无论是南极北极,还是以色列美国,中国人无处不在。这一个数据已经可以显示中国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另一个变化是,消费对中国GDP的贡献已经超过了50%。
国人去海外,一半旅游开阔眼界,一半购物洗肺,根据日本观光厅的数据,中国到日本去旅游人均消费15000元人民币左右,其中一半用来购物。如果国内做不到高屋建瓴地开发旅游资源,国际上就会卷走中国中产收入阶层以上的客户,留给国内的是低端的残羹剩饭。
中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对于旅游与文化、旅游与商业的理解一度十分浅显,或者即使理解深刻,由于成本高昂、制度竞次等原因,无法将旅游、人文、环境完美地融合到一起。
常州有融合在一起的决心,并且正在付之实践。雾霾席卷,常州坚守绿色之心,建立国内首座绿色建筑博览园,与芬兰、德国、新加坡等国合作,打造国内首个“海绵公园”。
如果说绿色建筑博览园只是一张名片,节能与绿色产业化是名片的内容。面子工程容易做,多栽几棵树,甚至把光秃秃的山涂成绿色,就可以以增加荣誉的方式污损地方声誉。
常州希望做实里子,开始绿色产业化的过程,常州有绿色建筑主打的未来城,中芬绿色科技产业园、中建国际等入驻,常州绿和环保建材公司每年有100万吨建筑垃圾被建成新型节能环保“海绵砖”,年处理垃圾160万吨,综合转化利用率95%。2015年8月,常州绿色建筑产业联盟成立,首批17家会员单位承诺,“节能环保,筑梦未来,共同打造绿建生态链”。
绿色、节能建筑不容易实现,坚持下来非常困难。在大宗商品价格接近崩溃之时,处于价格战中的非节能建材的成本不高,由于生产链条残缺不全,施工工人操作不规范,某个建材与其他建材不配备,最终的结果难以预料。一桩又一桩的意外,使个别企业或者开发商无法坚持到最后,必须由部门与地方政府出面,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一个地方是否愿意支付极大的代价,是否愿意建设制度根基,是否愿意纳入产业规划把绿色理念根植到城市的每个细胞中?从现在看来,常州有意愿。
根据国家规划,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从2012年的2%提升到50%,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非常困难的计划,需要类似于常州这样的试验区鼎力支持,才能将绿色建筑、节能社会口号变成现实。
绿色的背后的实力与文化,常州的文化旅游徜徉在绿色之中。
我们到某些知名的古村落时,常听到旅客抱怨商业氛围太浓,事实上,游客抱怨的不是商业,而是粗暴野蛮的商业氛围,开发旅游资源成为对当地文化二次摧毁,开发旅游地过程中,由于公司与当地人利益不均衡,导致当地人掠夺自然资源游客资源,只想做一锤子买卖。乱像的背后,是企业商业模式不健全,是地方政府表面上让文化搭台实际上让文化靠边站的基因作祟。
常州无中生有,恐龙园在国内的主题公园中名列前茅,常州有超过10000家文创企业,2014年文创产业增加值276.1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63%,增长速度达到20%。这是产业,产业做强之后有心有实力保护文化,我们才会看到整修一新的明城墙,才会看到鹦鹉螺一般美妙的淹城旧址。
衣食不周之时,我们没有能力保护文化;未达小康阶段,我们没有意愿绿色节能——如果衣食足却不知礼节,已达小康却灰霾遍地,这是文化与制度能力低下的反映。常州用实践改变这一点,虽然这一过程将非常漫长,但常州的努力将是转型期一抹绝亮的色彩。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