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创新渠道服务社会发展
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工科院校通常以校企合作、专利技术转让等方式对接社会需求,而在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这样一个以教育学科为主要特色的学院,近年来通过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等开展深度合作,努力探索社会服务新渠道,在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发挥学科优势,助力教师发展
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是江苏省教育厅确定的中小学骨干教师与校长培训基地。从2003年起,学院开始承担省级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培训、普通高中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省市合作特级教师后备人员培训、名师送培、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等项目,每年参训学员千余人,连续数年学员满意率测评位居全省前列。2014年,共有1496人次参加该院承担的省级培训项目,总体满意度达97.9%分,获评“省级教师和校长培训先进单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在承担省教育厅相关培训任务的基础之上,学院还发挥自身在“教师教育”方面的学科优势,积极扩展培训项目、拓宽社会服务渠道。2015年春,学院与镇江市教育局协同合作,对1100余名中学骨干教师后备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该培训内容丰富,涵盖了通识与学科业务能力两部分;培训形式多元并举,既有专家讲座,又有学员研讨,还有现场教学设计、命题训练等实训;培训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严格考核。由于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因而得到了教育局和参训学员的一致好评。近年来学院还与润州区教育局、昆山市教育局、镇江一中等合作,通过培训项目助推教师的教科研发展,为服务当地基础教育做出了贡献。
除开展教师培训外,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还采取多种形式帮助教师提升教科研水平,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学院积极探索非工作日授课教育硕士的培养方式变革,助推镇江市教师学历提升。学院还根据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的相关精神,努力促成政府、高校、中小学三方通力合作,开展成立“镇江市教师发展学院”的可行性分析。
走进教育一线,推动深度合作
为了研究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并为基础教育相关政策提供智力支持,该院围绕当前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凝练研究方向、组建了多只研究团队。“教育公平”研究团队多次深入丹阳市的中小学,对外来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几所学校开展案例研究,对义务教育的择校收费、农民工子女的隐形歧视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实证调研,为基础教育公平提供了第一手案例。
“学校德育”团队从“教师惩戒权”入手,依托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等研究基地,探讨中学德育工作中出现的典型案例,并多次组织与一线班主任进行互动研讨。“学校品牌”团队深入考察了南京、镇江、苏州、宿迁、连云港等地的多所学校,分析各个学校的文化特色和品牌宣传,对中小学学校品牌形象建设、社会认可度提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高考舆情”团队持续关注社会公众对高考制度的意见,连续多年对考生、家长、教师进行深入的问卷与访谈,就户籍制度与高考移民、特长生加分政策、高校自主招生、江苏高考改革等社会关心的问题广泛收集公众意见,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参考。这些科研项目紧扣社会热点,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基础教育一线,在理论研究和社会服务之间搭起了立交桥。
为推进社会服务的常态化与制度化,搭建与中小学对接的服务平台,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学院要求近年新引进的年轻博士每年必须有一个学期在中小学听课、讲课、评课、参加教研活动,以此达成青年教师与基础教育学校的教研合作。学院还在扬中实验小学、江苏省镇江中学等多所中小学建立了“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要求研究生和教育硕士定期在学校实习、完成合作科研项目。这些举措促进了高校与中小学教育一线的深度融合,达成了高校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实践的良性互动。
开展志愿活动,服务当地社区
对于教育学科而言,社会服务的平台并不仅限于教育行政部门与中小学。江苏大学教师教育积极拓展服务平台,采用志愿服务、调查访问等多种方式,了解公众教育需求,普及教育心理知识,受到了当地社区的认可与好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后,学院研究生深入三元巷等社区,调查公众对《纲要》的了解程度,并积极向社区居民宣传《纲要》内容。每年高考结束后,学生都在京口区东桃社区等地举办高考志愿咨询服务,向考生和家长解读高考招生政策,指导他们填报高考志愿。学院幼儿教育专业学生近年来还以沃德幼儿园、贺家弄幼儿园等为实践基地,融合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对幼儿进行环境保护等多种内容的启蒙教育。这些志愿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促进了公众对教育的了解。(王斌)
编辑: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