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师德接力:把梦想传递给更多年轻人

19.12.2014  18:34

  ■本报记者 彭德倩

  《第五只眼睛看SCI》、《我们需要怎么样的学术带头人?》、《怎样看待科技问题的“数学化”?》……上海大学校园BBS上,一个名为“知者乐”的博客人气特别高,近百篇博文,评论中除了学生以外,还有许多青年教师热烈讨论。这位博主就是上大终身教授、力学所的老劳模戴世强院士。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几乎每天清晨都会慢慢在键盘上敲出自己对教学、学术的想法。

  在上海大学,许多老专家、老劳模,与戴世强院士一样,乐于与青年教师交流,2007年至今,学校启动“情系中华 青春接力”劳模与青年教师师德接力项目,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让青年教师感悟美好的师者风范。正如文科基础学科建设主要带头人吴欢章老先生所言,“把我们的梦想,传递给更多年轻人”。

  青年教师与劳模、中老教师、先进教职工结对子;定期举行座谈会、劳模精神报告会;在教学科研团队打造劳模工作室,发挥集聚和辐射效应……“青春接力”的形式多样,在校的30多位劳模中,既有人领衔学科发展,也有人服务于后勤保障。项目负责人、校工会常务副主席姜继平说,“他们,已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良师益友。

  复合材料研究中心的青年教师李红难忘,孙晋良院士对科研的严谨和对青年人才的爱护。2011年,一个材料领域国家级项目招标,这个项目研究中心里已有些准备和策划,出乎李红意料的是,孙院士提出,让她这个当时才三十出头的“小字辈”担当负责人,参加招投标的公开答辩。“当时我既惊讶又忐忑,从来没想过会那么快担重担,”李红说,但我能体会孙教授给予年轻人机会的那份心意。公开答辩在北京进行,当时年过七旬的孙院士和中心其他专家,陪着她一起飞北京。没多久,好消息传来,项目中标,李红说,依旧能感受到当时来自老师的那份无声支持和激励。如今,当年的小字辈,也开始带研究生。严格要求学生,给他们更多机会锻炼,也成了李红的为师之道。

  校办副主任陈嘉元,是上海第一届劳模,虽然不从事科研和教学,可依然与许多青年教师成为忘年交。不久前,机自学院的年轻教师王迟心事重重上门求助,他是研究震动超声的,每做一次试验,都是声音响动静大,因为身处延长路校区,周边都是居民,每每被居民投诉,可不做实验怎么研究、怎么教学?老陈二话没说,帮着一起出主意、想办法,终于在宝山校区的小河边找到一处空地、盖起了专门实验室,让年轻人可以不受干扰专心实验。这位曾被评上三次市级“劳动模范”的老劳模说,“劳模精神,不就是奉献和钻研,我的努力工作,也是为年轻人创造良好环境。

  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传递着师德师风的正能量。作为上海教育系统师德建设的优秀项目之一,“青春接力”延续到第八个年头。校园中,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近身边的榜样。与此同时,参与的劳模们早已不局限于校内的30多位。学校将校外劳模和先进人物请到学校,全国劳模师德标兵于漪老师来讲 《奉献是教师的天职》,上航劳模吴尔愉说说自己怎样《把理想写上蓝天》,百家讲坛主讲嘉宾鲍鹏山教授来校举办《中国的道德、制度和廉洁文化传统》讲座,“天宫一号”副总设计师周旭东来做《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航天精神解读》 报告……这些,都使年轻教师获得更多实现梦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