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门民工市场将关停 公办职介如何接棒民工劳务

08.01.2017  15:02

  南京市雨花台区人民政府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1月15日起将正式关闭安德门民工市场,这个成立于2002年、曾为数百万民工提供服务的华东地区最大劳务市场从此将成为历史,新建的板桥人力资源市场将承接安德门民工市场的部分服务职能。

  15年服务民工400多万人次

  1月7日的南京细雨阴冷。早上9点,记者来到南京安德门民工市场,除了市场内的职介所数比两个月前明显减少外,看不出有任何异样。刚进市场,就有两个中年妇女冒雨过来询问:是要招工还是找工作。当听说记者既不招工又不找工作时,她们立刻散去。

  市场内各大窗口显得冷冷清清。整个求职市场的“门面”——三号求职厅早已空空荡荡,当天有41家窗口营业,主要集中在一、二号大厅,但到窗口求职的民工寥寥无几,职介经理们或低头玩手机,或者相约“掼蛋”。

  安德门民工市场本来为规范原来中华门汽车站附近自发形成的劳务黑市而建,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劳务基地,开业15年来总共为400多万人次的民工提供了岗位,也是民工潮起潮落的见证者。放在十年前,这个市场哪里容得下牌局?即便是岁末,市场内依然人声鼎沸。职介经理们忙着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求职者和招工老板,广播喇叭里播放着各种招聘信息。

  而今,传统劳务输出地求职机会的增加,以及人口红利的减少,让民工潮不再,也让红火的安德门民工市场开始萧条。

  “安德门民工市场的搬迁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雨花台区副区长孙中华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安德门板块的城市功能已经发生变化。“西北方向直通现代服务业集聚的河西新城,西南方向直达全国重要信息产业中心软件谷,安德门周边的产业结构日趋高级化,适合民工就业的岗位在该区域已越来越少,就近就业的便利外围条件已经消失。

  雨花台区赛虹桥街道办事处主任徐立说,“安德门地区现有的城市环境和城市功能已不能提供满足民工短期停留和生活需求的低档次配套设施,难以负担食宿的民工经常露宿街头;此外,安德门民工市场属于企业法人性质、市场化运作,因服务费用较低,长期入不敷出、亏本经营,场内环境脏乱差、硬件设施破损老旧。目前,市场内90%以上的房屋经鉴定为危房、险房。

  职介窗口20天前刚签租约

  在市场自行车停车棚,记者询问正在打牌的民工,“市场要搬迁了你们知道吗?”“知道,搬了我们也不去。”“那么远,谁愿意去啊?”民工们摸着牌,头也不回地答道。

  市场内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管理人员表示,春节前一个月向来是民工求职淡季,没活的民工们都陆续回家了,留在市场内的大多是附近长期流浪的民工。被窗口职介们称为“老人”。据不完全统计,长期以市场为家的农民工有200多人。

  市场内的窗口经理们7日早上还都不知道市场10号就要关门。13号窗口经理表示,她们也听说搬迁的事,但什么时候搬?怎么搬?都没有人跟他们说。去年12月,市场管理方要与职介窗口续约时,很多窗口都表示了犹豫,但经过约谈,目前46家职介机构与市场签订了一季度的租约,缴纳了租金和水电费。

  记者把当天雨花区政府新闻发布会的内容告诉窗口经理们时,他们明显没有做好思想准备,“我们去年12月18号刚刚与市场续交了租金,他们承诺干到今年3月份,怎么说搬就搬?

  公办职介应承担更多职能

  为实现安德门民工市场关闭后的顺利过渡,雨花台区政府自去年9月已启动市场关闭的前期工作,目前已基本建成的板桥人力资源市场将承接安德门民工市场的部分服务职能。

  记者7日来到距离市中心10多公里的雨花台区板桥街道孙家村西家庄68号的板桥人力资源市场。市场占地约3000平米,正对门口有一排招聘单位办公室,二楼还将设置调解室、法律援助室等为应聘人员服务。板桥街道副主任梁震介绍,市场门口是205国道,在安德门市场关停后的过渡期间,雨花台区将协调江南公交新开两辆区间接驳线往返安德门地铁站和小行公交车站,从小行公交车站再换乘153路公交车可直达板桥人力资源市场。“市场将在春节后开放,春节后,还将新建更加齐全的配套设施。

  设施先进的新市场能否完全替代安德门市场的功能?雨花台区人社局局长梁文介绍,“根据南京市的规划,今后,南京的11个区的人社部门都将设立服务民工就业的窗口,每个区都将定期组织面向民工的招聘会,服务民工就业的职能将不再集中于一个民工市场。

  有个数字值得一提,安德门民工市场在搬迁声不断的去年,也成功介绍了3.4万民工上岗,远远超过市内公办职介。求职民工陆高峰告诉记者:“这里找工作比较直接,中介跟老板联系好了,交了钱就可以到厂里上班,不满意的话可以找中介重新换一个。”陆高峰说他以前也去过公办职介,投过简历还留了电话,但都没有回音,“我们出来找工作,每天都要花钱,等不起。

  与民营职介自负盈亏相比,公共职介的管理和服务费用由公共财政买单,工作人员没有生存压力。新市场能否解决好市区民工的求职需求,需要公共职介承担起更多职能,也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努力。

  本报记者 黄红芳 鹿琳 孙庆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