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提倡原创发明

06.10.2015  18:38

   浙江籍科学家屠呦呦: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提倡原创发明

  中新网杭州10月6日电(记者江耘通讯员费必胜)数次忙音之后,屠呦呦的电话终于接通了。扑面而来的江浙口音,拉近了采访之间的距离。这位85岁的老人告诉记者,从5日下午至今,祝福的电话就没有断过。即便如此,这位站在科技巅峰的大师级人物依旧平和地接受了来自家乡浙江的采访。电话中,屠呦呦聊了很多,她结合此次获奖特别谈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一定要多提倡原创发明。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后,浙江宁波籍科学家屠呦呦成为了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原本默默无闻的名字瞬间红遍大江南北。

  “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是浙江的骄傲。”获奖当晚,浙江省科技厅厅长周国辉就号召全省科技系统学习屠呦呦求真务实、奋力拼搏、勇于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奋斗不息的精神。

  “屠教授为人非常低调。”记者首先联系到的是宁波市科技局的一位领导。他说,屠呦呦名片上印着的身份是研究员,在一些科技类的会议上有幸见过她,虽然85岁高龄了,但思维非常清晰,还带了几个研究生。

  “喂?”在数次忙音之后,电话接通了。屠呦呦浓浓的江浙口音里带着一丝疲惫。据她讲,获奖之后,上门祝贺的和家里的电话一直没断过。

  屠呦呦说,她是晚上看电视的时候知道消息的,从1969年1月参加“523”项目到现在,没指望自己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大奖。“我的中西医知识都是国家培养的,一直以来只想着做研究,回报国家。

  回顾征服疟疾的历程,屠呦呦说,上世纪60年代,大家工资待遇都很低,都没有名利之心,那个时候只想快速推进工作,齐心合力争取更快出成果。研究过程非常曲折,在选材、提取、临床试验等环节都困难重重。如果没有执着的精神,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研究都可能中止。

  屠呦呦清楚地记得,当时的科研条件简陋环境差,盛放乙醚浸泡青蒿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为确保用药安全,科研人员都是自己先试服,为药效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然后以身试药为科研人员们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后来,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她团队中的钟裕容,肺部发现肿块,切除了部分气管和肺叶;另一位研究人员崔淑莲,很早就过世了……电话里,屠呦呦声音一度哽咽!

  “我们是1971年,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的。1972年,从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在短暂的静默后,屠呦呦坚定地说,“困难和成就都未让我们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我们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了我灵感。”屠呦呦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屠呦呦说,这样一项科研工作不可能一个人完成,有很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荣誉,是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的!

  “希望我的获奖能激励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加倍努力,为国争光。”屠呦呦说:“我的梦想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它的好处。

  获得科学领域内的最高奖项,这位浙江走出去的科学家也由衷感叹,建设创新型国家一定要多提倡原创发明,“你有原创的东西,国际上就会被另眼相待,能说服人。

  尽管屠呦呦已经85岁高龄,但她还一直坚持在一线工作,这也为很多年轻科技工作者做出了很好的表率。谈到下一代科研工作者,这位85岁的老人也送出了自己的感受和寄语,“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会付出很多艰苦的努力,希望年轻的科技工者作坚持不懈、反复实践,用现代科学手段将中医药发扬光大,这是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完)

  原标题:屠呦呦: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提倡原创发明

  稿源:中新网

  作者:江耘通讯员费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