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县农民培训工作综述

15.02.2015  16:07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种地乏人、种田效益低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让“一亩三分地”从“包袱”变成“财富”,让种田在社会上由“冷门”变成“热门”?现代农业大发展,需要“”人来支撑,新人“”在哪里?新在“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要具备这些条件农民培训是关键。
        12月25日,射阳县举办了全县农资经营大户培训班、12月30日,举办了全县种粮大户培训班……据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农业干部学校校长曹永山介绍,全县像这样大规模的农民培训,仅去年就举办了6次,参训人数4600人左右。另外,还围绕农业产业特色,农民生产需求,完成农业职业技能培训1700人,按照“专业化、技能化、标准化”的要求,完成农民创业培训300人。
        广袤的鹤乡大地,农民学知识、用知识,争做“现代农民”蔚然成风,农村有人务农、能人务农、职业务农已编织起一道靓丽的“三农”新风景。
        新型农民培训——让农民科学种养
        “前几年,我一直在常州一家工厂打工,高的年份也拿过4万元左右,但上有老,下有小,一人漂泊在外心里不是个滋味,去年初,我参加射阳县农业部门举办的生猪养殖培训班,萌生了自己养猪的念头,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去年全年出售生猪42头,利润4万元,还忙里偷闲,拾起了老行当——瓦工,一年又苦了3万多。光这两项就轻轻松松挣了7万多,在家挣钱一点不比外出少。”长荡镇胜利桥村三组的马建国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数量、质量不断减少和下降,该县一些有基础、上规模的特色产业也面临发展不快,甚至萎缩的境况,即使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也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如何吸引有志农民回想创业?如何面对现实推广省时、省工的新技术?科技培训,刻不容缓。
        农民培训面广量大,科技兴农影响广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分管领导亲自任组长,下发了《关于开展职业技能和农民创业培训的通知》,将各镇区培训结果和年终考核挂钩,并明确要求农民培训要和全县连续多年开展的百名农技人员下村组、千名农户看大棚、万名农民听讲座结合起来,确保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一个“政府主导、需求牵引”的培训链条已经形成。高标准的要求,就要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对此,县农业干部学校选聘讲师,严格按照“培养一个、示范一片、带动一批”的要求,除在农业系统选出50名像作物栽培专家茆春太、土肥专家徐守明等一批高层次、接地气的“洋专家”外,为保证农民培训“土洋结合、到嘴到肚”还把选聘“土专家”作为又一项重点。在选聘过程中注重既“会做”又“会说”。由村、组、镇推荐,县农业部门邀请农民代表和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评选,“辣椒大王”郑友东、“种田能手”范金国等10名土专家成功入选;在素质提升既重“专业”又重“演技”。以县农业干部干校为学习提高的主阵地,确定县农业产业园、海河镇“菜篮子”工程蔬菜示范基地为实践基地,定期进行理论、实践培训和操作,增强他们的动口、动手能力;在授教方式上既重“设计”又重“需求”。每次送教下乡前,要通过反复调研,确定2-3个巡讲主题,以顺口溜、小快板等形式,把培训的课堂开到农家院落、田间地头。实现“农民增收农民帮、农业变革农民带、农村发展农民助”。
        去年射阳县参加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有90%掌握了2-3项技术,有3%成为致富领路人,有8%成为种养殖大户。特庸镇红旗村计生主任金文秀参加了县蚕桑站、耕保站、植保站联合举办的实用技术培训班,在整个养蚕过程,她严格按照专家的讲解要求施肥、治虫和防病,去年饲养蚕种50张,生产蚕茧3880斤,产值7万余元,在她的带动下,该村有100多户蚕农,亩产值均达到5000元,使农民学有榜样,干有方向。
        授人以渔,鱼满仓。去年,射阳县粮食总产120.77万吨,同比增加12.68万吨,再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5万亩,新增设施农业面积5万亩,生猪存栏46.18万头,出栏74.2万头,现有家禽存栏1133.6万羽,畜牧业产业达22.9亿元。
        农村不再是“人走村空”,而是田丰人欢,生机一片。
        职业农民培训——让农民愿意种田
        时下,农村到处洋溢着忙年的气氛,然而在长荡镇巧云家庭农场集中育供秧基地上,却是另一番景象,大型机械挖掘、扒土、开沟机声隆隆,好不热闹。射阳千秋镇良洋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巧云家庭农场负责人杜良洋告诉笔者:“为抢农时,这是在整理秧池,继而实现快插秧、早缓苗、早分蘖,为夺取今年水稻稳产丰产打下坚实基础”。据了解,去年他家农机合作社耕作和家庭农场两项收入加起来超百万,他现在是两头忙,只有开着轿车来种田。
        农民有体面,小康才全面。提到“农民”这两个字,给人的印象已经定格:中原大地裤脚高挽的中年男子,江南水乡弯腰插秧的年轻妇女……如何实现农民由“身份”向“职业”的转变,实现千年农夫的靓丽转身和农业转型升级,培养一批“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职业农民,已成为农民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
        联耕联种是射阳县首创,经过实践已证明是规模经营的好载体,具有广阔的前景和现实的意义,它的组织者是村组干部,服务对象是不愿丢地的农民,实施主体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随着推广面积的不断加大,推动了土地、资金、人力、农机、技术等农业生产要素快速集聚,为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创造了全新的社会化服务空间。也为职业农民的产生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和广阔舞台,对此,县农业干部学校围绕培训一批“素质高、效益好、辐射强”的目标,在职业农民培训内容设置上,不搞“一刀切”,根据不同培养对象开设不同专业课程。面向农业生产经营大户,重点开展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相关内容教育;面向农机手、植保员等技能服务人才,重点开展职业技能训练。这种因地制宜的培训内容,使农民生产需要和现代产业农民的职业资格认证实现了无缝对接。培育生产经营性职业农民,解决了“有田无力种、有力无田种”等难题;培育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造就了一批农业专业生产经营队伍;培育社会化服务型职业农民,打造了一支扎根农村,为农业规模生产提供专业服务的队伍。多渠道推进,多途径培训,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我县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新路径。
        为抢抓联耕联种大发展的契机,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办班”到“造人”的创新。县农业干部学校在培训中坚持联合协作,瞄准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农业各单位、学科打破界限,迅速推进农业科技力量聚集。通过认真扒排,层层筛选,从全系统抽调100名农技骨干组成科技培训联合团队,挂钩到全县42个联耕联种整体推进村,按照“增产增效并重、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的技术培训要求,每人负责指导1-2个和自身产业相近的合作组织,从发展、扶持、壮大进行全方位跟踪培训和服务,县作栽站在挂钩的海河镇,为扶持11个新建设的专业化育供秧基地,举办各类培训班5期,培训技术骨干100人次;县耕保站、农机推广站等职能事业服务站的专业技术骨干,分赴全县13个农业镇,进行联耕联种、夏收夏种为期一周的技术培训,共有农机、育秧等六个专业合作组织2000多人参加了培训,人均受训达到80个课时以上。射阳德忠种业徐广军调整经营方向,一次性投入168万元,购买了6台无人植保机,新组建卓诚植保专业合作社;海河镇的顾正平开农药经销店已经15年,规模不小,远近闻名。去年,他却办起了农机合作社,一口气买进了11台乘坐式水稻插秧机和25台步进式插秧机。
        联耕联种让土地“”起来,育秧、植保等一批更细化的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如雨后春笋。去年,射阳县通过农业特殊行业,各种专业、职业技能鉴定并获得证书的有830人,全县累计有农业部颁发证书的职业农民2600人,他们的产生带动了各类农业生产要素的蓬勃发展,去年,射阳县新增农机合作社64家、育供秧合作社21家、植保专业合作社16家,新建育秧点128处。
        农民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而是自豪的职业,富裕的象征。
        观念转变培训——让农民安心种地
        “规模种植,合作经营肯定降本增效,我村是联耕联种整体推进村,去年,县农业部门除还无偿资助我村80亩育秧物资,3000亩防虫治病农药外,还派出农技人员在技术上给予保姆式指导,夏、秋稻麦两季全村农民增加收益达300万元。真真实实的收益使群众的参与愿望高度一致,目前,我村6100亩耕地实现了联耕联种全覆盖。”四明镇新南村党总支书记刘景华说。
        培训农民是手段,富裕农民才是目的。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农民之所以不愿意种地,就是因为种地收入太少,效益太低。我县是农业大县,以前也和全国大多数农户一样,采用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生产成本高,科技推广难,机械化和社会化服务程度低,不但劳动成本大,还很难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种田轻松还能挣钱,这才是根本。如何实现土地效益和农民收入“双提升”?我县探索的农户+农户+合作社的联耕联种,恰到好处地冲破了农民的“小农”意识藩篱。
        联耕联种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工程,大面积一下子全部推广到位,显然不现实,只有通过培训引导,让大家了解它的好处所在,才能逐步被人们接受。射阳县组织13个镇200多个村(居)500多人参加联耕联种业务培训,县农委还负责培训县、镇农技人员和大学生村官,发放各类培训材料3万份,制作PPT进行讲解宣传,编印6期《农技信息》和推进联耕联种十句口诀,将农技人员和大学生村官挂钩到村,分片包干累计为农民授课近千课时。制作了联耕联种电视科教片,并印刻光盘1000张、编印了《射阳县现代农业发展手册》、《联耕联种推广手册》、《联耕联种理论调研篇》、《联耕联种媒体宣传篇》四本科普读本18000本,发放到全县229多个村居和700多个农业生产,利用“12316”短信平台,向全县发达各类服务主体发送信息7万多条。
        联耕联种实现了实现土地、农机、人力、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让人“”起来,从“一粒谷”到“一粒米”的全程机械化已成为现实。“集中育供秧真好,我家有6亩承包田,以前春节一过就要整理秧池,每亩需要秧盘、种子、肥料等合计122元,如果机插还要每亩75元,现在鹤宇育供秧基地全部代理种植一塌刮子只收160多元,就能享受到从育苗到栽插“一条龙”服务。我现在长水稻就是看看苗,放放水,种田很轻松,丰收有保障。”海河镇革新村三组的王家民说。
        付出点点滴滴,收获满园春色。去年,经省农业专家组测产,今年小麦亩测产量1031斤,比上年统计年报产量高272斤,联耕联种水稻田块,在光照少于常年42.1%的极端天气下,平均亩产1354斤,同比统计年报增56斤。稻麦全年产量为2385斤,农业部门期盼多年的吨粮田、高产田夙愿在联耕联种田块得以实现。农民也从今年水稻人工撒播和水稻机插秧对平均产量低40%以上的差距中,下定决心参加风险中联耕联种,全县累计推广实现60万亩。长荡镇三中村一位叫乐道学的老乡,今年71岁,不能外出打工,家里有承包地6亩。参加“联耕联种”后,稻麦两季一年每亩总收入2900元,扣掉成本1050元,净得1850元,年粮食生产纯收入为11100元,和以前相比增收5100元。
        农业不再靠老人妇孺,而是“专业的人”干“专业的活。
        射阳县农民培训播下的种子,已绽放出朵朵花蕾,全县现代农业满眼绿色满春,它让“种田的人种好田、不种的田有人种”彻底破解了时下农业、农村、农民面临的现实困境,一个个“新农民”正在茁壮成长,并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弄潮儿、生力军”。
       
作者:射农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