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高新区标本兼治生态立园
10月17日,宿迁高新区顺利通过由省环保厅、商务厅等部门组织的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验收,这是该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一项新实绩。
“加快发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宿迁高新区秉承“低碳高新区”理念,把环保作为园区发展生命线,坚持规划先行,围绕产业链“绿色招商”“既要还旧账,又不欠新账”,着力打造“绿色园区”“循环园区”。
清还旧账,重在整治。宿迁高新区打出“坚持、整治、投入、贯通、监管”五张牌。“坚持”,连续4年开展工业企业水污染排放专项整治行动,确保工业废水达标排放。“整治”,开展燃煤锅炉整治、城市扬尘管控和异味治理等专项行动,先后关停107台燃煤锅炉。“投入”,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对马河、江山河、嘉陵江河等进行环境综合整治,疏浚河道10.85公里。“贯通”,实施雨污管网贯通工程,消除收水盲区,提高污水入网率和处理率,确保区域范围内生产生活污水全部进入污水处理设施。“监管”强化监管力度,对重点污染企业采取“双随机”方式进行监察,对投产企业进行三废排放量的核查,严格执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不欠新账,关键在“生态项目”支撑。宿迁高新区以项目为抓手,积极坚持生态立园,严把入园企业准入关;科学布局,按产业链发展,走循环经济之路;严把企业清洁生产关,把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落实到生产全过程。
与此同时,该区围绕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和新材料产业三大主导产业,制定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建立落后产能常态化淘汰机制和提前主动退出激励机制,将生产要素向大企业、规模企业和高新企业集中,先后淘汰近70个布局分散、装备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及“三高”的工业企业项目。
绿色招商,严格环评审批。园区鼓励投资规模大、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清洁生产水平领先的项目入驻园区。对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执行严格的环评审批制度。“有的优惠条件可以谈,但环保门槛不能降。”园区专业招商局张伟介绍说:“入园企业坚持“三要三不要”,即要符合规划、要安全评价、要环保评价;不要重污染产品、不要强刺激性气味产品、不要重金属和放射性产品。”
循环产业链,也是生态产业链。宿迁高新区于3年前启动园区循环化改造,着手构建有利于各类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促进资源集中配置和循环利用。通过推行循环化改造,对生产活动从源头到产品的各个环节进行资源减量、综合利用及无害化处理,将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当前园区已形成以食品饮料、装备制造、新材料为主的产业集群,高新区企业之间,高新区内企业与高新区外企业之间形成生态产业链。
坚持推广清洁生产,经济与环境协调共赢。该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园区铺设供热管网40多公里,供热半径达15公里,实现创建区供热管网全覆盖。在企业生产管理方面,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审核、ISO14001认证工作。截至2014年,14家企业通过ISO14001认证;11家重点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