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政府出地重开夜市 吸引小摊贩入室经营

13.02.2017  15:04

        2月12日,宿迁艳阳高照,气温有所回升,戴荣华的生意也愈发红火。她在宿迁马陵便民疏导区摆摊,专卖“娃娃鱼”,“知道疏导区的人越来越多,生意比刚开摊的时候更好”。她在电话里乐呵呵地报账:周末这两天,每天营业额接近400元。

        而在半个多月前,记者在戴荣华摊位前,感受到她的忙碌与开心。

        “对对对,就是这个味道!”1月18日晚6点半,在宿迁市经济开发区工作的张雅静赶到戴荣华摊位前坐下,端起一碗热乎乎的“娃娃鱼”,不住地赞叹。她告诉记者:“原先在马陵夜市,我就爱吃她做的‘娃娃鱼’,后来夜市关了再也找不到。没想到,现在又能吃上啦!

        看着张雅静吃得头也不抬,一脸解馋的样子,戴荣华特别欣慰:“搬到这儿才个把月,已有不少老顾客找上门。他们爱吃‘娃娃鱼’,我比挣大钱都开心。

        “娃娃鱼”,是宿迁人爱吃的面疙瘩,因形似娃娃鱼而得名。1995年,戴荣华就到马陵夜市摆摊,专做“娃娃鱼”。马陵公园附近的马陵路,白天是路,夜晚成“”,在900米长、60米宽的地方,挤满一两百家摊位,每天生意红火,凌晨还有人赶来吃小吃。

        伴随着城市发展,马陵夜市带给宿迁人的不只是方便,还有堵塞交通、污染环境。2014年,存在20年的马陵夜市退“”还路,正式关闭。摊主们各自散去,重找地方摆摊。戴荣华推着她的推车,到过很多地方。人们常说,摊贩是城市“流动的风景”,很有情调,可当戴荣华说起当流动摊贩的日子,很是心酸:“那一两年,我不停换地方,风吹日晒,还要躲城管!

        让张雅静找回熟悉的“城市味道”,让戴荣华安心摆摊的马陵便民疏导区,距当年的夜市仅七八百米。疏导区由宿迁市政府规划建设,占地46.6亩,财政投入近1000万元。

        “宿迁人大多逛过老马陵夜市,他们怀念那些特色小摊。正好,这块地暂时空着,市里决定建疏导区,给流动摊贩一个固定的经营场所。”宿迁市城管局局长刘江介绍,去年12月17日疏导区开门迎客。

        走进像标准厂房一样的疏导区,只见桌椅摆放整齐,地面干净,摊主们站在齐腰高的柜台后忙碌。每个摊位面积8平方米,桌椅、橱柜、操作台等一应俱全。这里配有空调,食客到这享受美味,舒适方便。卷饼、面条、馄饨、砂锅……晚上,几十家摊位烹饪各色小吃,记者竟闻不到油烟味。原来,疏导区建有油烟净化系统,所有油烟统一收集净化处理,还建设了雨污分流系统,污水全部入管,不影响周边环境。

        “我们只要带着食材,就能过来做生意。这儿环境好,跟以前夜市比,一个天一个地。”卖六鲜面的摊主张成利原先在宿迁城区东大街摆摊,他向记者介绍,“这边柜子放碗盆,下面柜子摆打包盒,那边冷柜里是备好的食材,后面是操作台。一切井井有条,不像以前,就一辆三轮车,所有东西都堆在上面。

        张成利正说着,一群食客走到摊前招呼他:“8碗六鲜面!4碗在这吃,还有4碗打包带走。”“好嘞!”老张麻利地摆开4只汤碗,打火、煮面……忙得一头劲。

        “老张在东大街摆摊时,我们就常去吃他做的面。不过,那时候没地方坐,站着吃!现在可以坐下来,安心吃面。”住在马陵便民疏导区对面的徐亚伟,跟3个同事在摊前落座,掏出手机连上免费WiFi玩起来。“花吃小吃的钱,享受饭店待遇!”他笑着说。

        老夜市新开,好环境聚人气。“干流动摊位的时候,我一天最多卖三四十碗面,现在一天起码卖40碗。过些日子,晓得疏导区的人多了,生意肯定更好!”张成利粗略盘算,一年能挣六七万元,比以前多赚两三万元。

        离张成利的摊位不远处,一家专营砂锅的摊位前挤满人。摊主孙新东忙得一头汗,燃气灶6个灶头“火力全开”,6只砂锅热气腾腾。

        “生意还行。全靠大家捧场!”孙新东很低调。身为专业厨师的他,开过十几年饭店,曾经“3年挣到一套房子”,后来生意惨淡,关门歇业。去年底,马陵便民疏导区开业,他租下一个摊位,专做自己拿手的砂锅。“在宿迁市区租门面房,一年至少要三四万元。这儿就在市中心,人流量大,一年摊位租金就1.5万元。第一年还免前4个半月租金。”他坦言,进疏导区很划算。

        “一年能挣多少钱?”记者忍不住发问。孙新东回答:“五六万。”边上摊主马上纠正:“肯定不止,10万最少!”老孙笑了笑,继续埋头煮砂锅。

        跟孙新东不同,刘春苗进疏导区做生意,不用付租金。36岁的他,父母生病,两个孩子正在读书,妻子帮人做针线活,他自己打零工,家里入不敷出,属于特困家庭。去年11月,社区工作人员建议刘春苗:去疏导区租个摊位,可免3年租金。学烹饪的他决定一试。很快,他的“大嘴酸辣粉”店开张了。

        “平时,我中午过去,一个人忙到第二天两三点。一天能卖二三十份酸辣粉,赚几十块钱。周末,把老婆喊来帮忙。一年能赚三四万块钱。比打工强!”他不忘推介自家酸辣粉:有20多种食材,味道好,干净,又便宜。

        “疏导区有51个摊位,已经租出41个。还有10个摊位,预留给困难群众。”马陵便民疏导区管委会主任黎刚介绍,宿迁市区低保户、特困职工、特困家庭等,都可申请进疏导区。

        “摊贩到这做生意,得守规矩。我们要求:所有摊点证照要齐全,摊主必须统一着装,穿工作服,戴口罩,戴手套。每天的食物要留样备查。”他说,疏导区开业后,管委会投入30万元投放广告,还把“年货大集”拉进来办,就是希望做旺人气,让摊贩多赚钱。春节长假期间,每天有两三千人赶到这里吃小吃寻年味。

        “在城市中心区,摊贩入室经营是趋势。问题是:他们到哪儿入室经营?掏不起租金怎么办?市民爱吃小吃的需求、摊贩创业的诉求堵不住,市场的力量挡不住,只有合理引导。”宿迁市市长王天琦说,城市管理必须坚持公共利益优先,兼顾秩序、规则与城市繁荣。“我到疏导区吃过小吃,给那儿做过‘广告’。”他相信,很多摊贩,尤其是贫困户,经过3年的孵化,肯定能提高能力,自己出去租地方开店,为城市增添绚烂风景。(季 铖 徐明泽 孙 巡)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