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卢秀丽的农机致富传奇
“找卢秀丽啊,向前走,看见一座小桥就到了。”在宿城区王官集镇,卢秀丽和她一手打造的秀丽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随便找个人就能问到她的家。
今年36岁的卢秀丽,虽文化不高却自强不息,从卖煎饼、承包手工活到经营农机服务、培育种苗、种植大棚西瓜……她凭借着勤劳、智慧、执着和过人的胆识,不仅自己一家过上了幸福日子,更带着乡亲们一同走上了致富之路。卢秀丽还先后获得了江苏省明星农机大户、十佳巾帼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演绎了一部属于她的致富传奇。
2000年,新婚不久的卢秀丽和丈夫沈超一同到徐州市睢宁打拼。2001年的春天,儿子的诞生让卢秀丽和丈夫回到了王官集镇,开始了卖化肥的生涯。后来几经波折,带着“农村这么多剩余劳动力,有啥事情能让咱们在家门口做的?”这一信念,卢秀丽又开始了靠枕、布偶手工制作的创业之路,她的手工作坊最多时用工人数达800多人,周边和新沂、睢宁的许多村镇群众纷纷慕名而来,找卢秀丽要活干。
然而每到农忙的时候,卢秀丽总是十分头疼,农民从手工作坊转移到自家田地中,很多加工订单因此被延误。“最严重的一次是在2003年夏忙季节,工人都忙着回家收麦、插秧,一个10万多件的订单急着交货,但在王官集镇却找不到工人,后来到宿豫区和新沂市才找到人手帮我加工。”多番思考后,卢秀丽想到,夏忙季节,农民要到田里插秧,没有时间做手工,如果插秧实现了机械化,不再需要人工,是不是就能解决用工不稳定的问题了呢?曾经看到的机插秧宣传随之浮现在卢秀丽的脑海里。随后,她到市、区农机推广站咨询、学习水稻机插秧技术,市、区农机推广站对此给予大力支持,安排卢秀丽和丈夫沈超一同参加市、区水稻机插秧技术培训和水稻插秧机操作工技能培训,并安排专人深入田头全程跟踪进行技术指导。2006年到2007年,虽然家人极力反对,卢秀丽在当地农机推广站的帮助下先后买回了3台插秧机。当时王官集镇政府一位分管农业的干部鼓励卢秀丽:“没想到你有这样的魄力,我们支持你!”
“插秧机在当时是一项新事物,而且一台插秧机要7万多元,这样的投入在当时来讲是让人不敢想象的做法。”为了推广机插秧,卢秀丽和农机推广站技术人员一起到王官集镇,深入每个村组进行宣传推广。当时,大家对机插秧的了解还不多,推广并不顺利,好心的人劝卢秀丽放弃,也有人冷嘲热讽,更有人给卢秀丽盖棺定论:“这女人等着赔钱吧!”“哭过很多次!可我相信自己是对的。”责难并没有让卢秀丽停下脚步,农业机械化带来的便利也逐渐被大家所看到、接受。乡亲们都说,没想到让卢秀丽这个“憨大胆”把机插秧给搞成了。
2008年,在市、区农机局的精心指导和帮扶下,卢秀丽成立了秀丽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再次购买了6台高速水稻插秧机。2009年,为了扩大农机服务范围,卢秀丽又先后购置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为农户提供从小麦收获、秸秆还田、土地耕整、稻种购买、育秧到水稻栽插“一条龙”服务。农户们因此得以从低效率的辛苦劳作中解脱出来,农忙季节用工不稳定的问题也随之解决。
2011年,因缺水,农户上水不及时导致大片秧苗死亡,合作社把自用的秧苗优先让给了农户。虽然农机部门帮助卢秀丽从外地调来了秧苗,但因时间、天气、运输等原因,这一季水稻产量很低,卢秀丽亏损了70多万元。即便遇到了如此难关,卢秀丽依然在农业机械化的道路上不曾放弃。
在市农机局的帮助下,2012年她和丈夫沈超参加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经理人培训,将农机专业合作社先进管理理念和创新的运营模式运用到合作社的自身发展中去,把业务从王官集镇做到了我市其他乡镇,甚至外省。每年夏季收种时节,泗洪、宿城、沭阳等地总能看到秀丽农机服务合作社的农机队伍,辽宁省盘锦市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一条龙”的服务让客户们大呼满意。
如今的秀丽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社员130人,土地2000余亩,拥有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大中型拖拉机、秸秆还田机、旋耕机、高效植保机等农业机械150余台,机库、仓库960平方米,固定资产达900余万元,流动资金130余万元。服务项目由原来的单独机插秧发展到农作物收获、秸秆还田、土地耕整、小麦机条播、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设施瓜菜种植等。常年为周边2万亩农田实行机耕、机种、机收、机插秧和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深受广大农户好评。近3年来,秀丽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还先后被市、区评为十佳农机合作社,成为我市500多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中的一颗耀眼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