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45家民营“冠军企业”“产销两旺” 深度创新掌控“红海搏杀”制高点

26.12.2018  19:00

        当前,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外部环境也发生着深刻变化,对供给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制造企业面临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而受访的江苏45家民营“冠军企业”,普遍反映今年依然“产销两旺”。

        本报调研组特聘专家,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石奇教授认为,“冠军企业”之所以“不论环境如何,我自笑傲江湖”,主要得益于其通过深度创新掌控了“红海搏杀”制高点。

        失去创新,只能“等死

        如何在竞争已趋白热化的市场“红海”中杀出一条生路?“创新,不一定能活;但失去创新,只能‘等死’!”这是多家受访企业负责人的共同回答。

        ——不创新,只能“低价血拼”。

        “今年公司销售收入有望突破190亿元,同比去年增长20%,实现外资出口40亿元,上缴国家税收超10亿元,纳税额居常熟本土企业第一。”2018年度收官之际,常熟市龙腾特种钢有限公司发布喜讯。

        总结过去,部署未来,创新是“龙腾特钢”不变的主题。董事长季丙元自信地告诉记者,在25年的发展中,“龙腾特钢”始终围绕五个“”——“产品质量做到最好、市场份额做到最高、成本控制做到最优、营销服务做到最佳、合作关系做到最顺”,以超前意识求新求变。早在10年前,“龙腾特钢”就坚持调整结构、优化产品,每年研发3到5个新产品。今年,公司还特别成立“创新提升办”,设立每年超1000万元的奖励基金,发动全员参与品质品牌提升、行业技术提升及科技创新提升三大项目。

        目前,“龙腾特钢”生产的造船用钢、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热轧热锻钢球三大系列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都在60%以上,高端耐磨球销量居全球第二位。“如果生产‘大路货’,只能靠低价血拼,我们这样的企业可能早就死了。”季丙元说。

        ——不创新,企业的发展就“受制于人”。

        生产工装夹具起家的苏州博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转向智能化装备研发和集成应用后,迅速成长为江苏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头雁”。公司副总裁杨愉强介绍,过去,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来自国外,对方交货常常不及时,企业发展“受制于人”。2015年,他们下决心成立了子公司“灵猴”,自主研发出关键零部件,企业发展随之驶入快车道。

        ——不创新,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无从谈起。

        位于徐州的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围绕太阳能电池板的核心材料“”,独创出具有“中能特色”的“GCL多晶硅生产法”,产品能耗、生产成本及产品质量均达到国际最精尖水平。企业由此成长为全球单体最大的太阳能级多晶硅制造商,这一创新也促进了整个光伏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

        因占据产业链主导地位,“中能硅业”厂区周边迅速集聚上下游多家企业,带动当地产业集群的形成。“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下定决心、找准重心、保持恒心,在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上有所作为。”公司总经理李力坦言,如果没有技术上的创新突破,这一切将无从谈起。

        “红海搏杀”,各显神通

        怎样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红海搏杀”中胜出?记者发现,“冠军企业”的创新方式各具特色,各显神通。

        ——跟“巨无霸”比拼研发速度。

        一种用于彩色光刻胶上的光引发剂,生产技术曾经长期被一家“国际巨头”垄断。而没有该产品,将影响新一代平板显示器的生产。10年前,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常州强力电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一举打破了国际专利封锁。

        “想实现从‘跟跑’到‘领跑’,就不要惧怕‘巨无霸’。”公司创始人钱晓春说,“我们曾和‘国际巨头’同时研发一种新型光引发剂,结果,我们赢了。大公司一个项目的研发审批往往要耗费数月,而我们当时还是小企业,今天与客户谈了项目,明天就可以开始干!”掌握了核心技术之后,“强力新材”迅速将新型光引发剂产品打向国际市场。目前,其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近50%,居世界第一。

        ——自主研发与生产线收购相结合。

        一片看似普通的光学玻璃,贴上一张膜后,瞬间变身为平板显示器。这张神奇的膜,就是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的创新产品。这家2013年才投产的企业,2017年销售额已接近70亿元,2018年继续保持较高增长。

        公司总裁邵振江介绍,企业在自主创新的同时,坚持全球整合资源,通过收购一条台湾企业的生产线,获得进入光学膜行业的较高起点。此后,企业又从标准化产品研发生产向基础性研发和向客户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两端延伸。目前公司在全球有9大研发中心,组建了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营销网络,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唯一全产业链的光学膜领军企业。

        ——“产学研一体化”联合攻关。

        位于扬中市新坝镇的民营企业大全集团,连续两年登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领奖台——2017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8年,大全集团又“”回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集团执行总裁葛飞告诉记者,早在2011年,大全集团就与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院士团队等紧密合作,瞄准产业急需的前沿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把用户的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结合到一起,最终转化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本报调研组特聘专家、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丁宏表示,“产学研一体化”说了很多年, 但真正做好并不容易。企业应勇当“一体化”中的主角,拿出诚意,并以极强的执行力,将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市场畅销品。

        “第一资源”,最大短板

        人才是“第一资源”。调研中,“冠军企业”负责人普遍反映,由于企业发展较好,他们是政府眼中的“香饽饽”,几乎没有遇到“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困扰,最大的烦恼是“如何吸引到最优秀的人才”。

        人才之于创新的意义,毋庸置疑。

        今年5月8日,南京越博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领域首家A股上市公司。

        从白手起家到企业上市,仅仅经历6年时光。公司董事长李占江和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创立“越博动力”时,国内专注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系统的规模企业几乎没有。“是人才集聚的力量,让我们的创新之路最终‘柳暗花明’!”李占江说。

        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是中国生物制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企业之一。首席运营官周勤伟介绍,企业拥有900多名员工,其中博士、硕士人数占总人数的1/3以上,海外归国专家达80多位。

        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基因合成供应商。“我们卖的是‘科学家的大脑’。公司员工中,海外归国人才占比8%,在南京同等规模企业中比例最高。”“金斯瑞”生命科学事业群总裁柳振宇骄傲地说。

        但对大部分企业而言,要吸引一流的人才,并不容易。

        法尔胜泓昇集团副总裁刘礼华坦言,尽管“法尔胜”在钢丝绳领域已掌握全球产业话语权,但因地处江阴,很多顶尖人才不想来“县城”。

        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地铁最大的中央空调供应商,其中央空调行业末端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建有国内等级最高的环境控制研发基地,拥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还在日本大阪设立了研究所。“目前对企业来说,最大的压力是人才问题!”公司董事长蒋立表示,招聘高端人才困难不少。“这不仅仅是待遇问题,还需解决子女上学等难题,而这些是企业无力承诺的。

        多位“冠军企业”负责人表示,上升到城市乃至区域层面的人才争夺,光靠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是无法解决的,建议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出台更加人性化、柔性化的人才政策。(杭春燕 梅剑飞 许海燕 付 奇)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