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新主体更有新期盼 对接大市场还须迈过“经营”坎

19.12.2017  09:13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家庭农场”,当年6月,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各地也结合实际出台扶持政策。经过5年发展,我省家庭农场发展情况怎样?遇到哪些新的问题?15日,记者采访南京溧水区的部分农场主和省市有关部门专家。

  “还是要转变思路,跟上形势,种植优质品种,田间管理也要跟上。”赵孝平家庭农场农场主赵孝平种植1600亩水稻,其中800亩是“江苏最好吃大米”南粳46,虽然亩产正常只有900斤左右,比普通品种低,但每斤可以卖到1.7元。今年因为天气原因和自身管理不到位,种植的南粳46和普通粳稻产量不高,亏了10多万元。

  同样种植南粳46,嘉丰家庭农场农场主陈小健买入设备自己加工大米,并进行精包装、注册品牌,每斤大米卖到4.5元。“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大米品质也提出更高要求,南粳46在色泽、口感、品质上都远超市场上的普通稻,虽然价格高点,销路还是不愁的。”陈小健说。

  有人不愁销,有人却犯了难。“关键就是销的问题!”徐志家庭农场农场主徐志承包荒山种植茶叶和林木,他的茶叶曾经一年卖出几十万元,目前也在积极谋求转型,却仍感到市场难打开。他说,今年9月参加由省农委主办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主培训班,学到不少新知识,也认识一批搞农业的人,大家都希望能打开销路,比如积极和企业、学校对接,同时多学一些新型经营模式。

  农场主们流露出的对农业的热爱感动着记者。不论是返乡创业的“新农人”,还是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民”,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对自己脚下的土地满怀感情和希望。奕同家庭农场由返乡创业大学生陈奕同创办,他坦言,从一个毕业之前没在农村待过的“城里人”,到5年前选择在溧水投身休闲农业,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仍信心满满。“我前后投了1500多万元,包了300亩地,搞四季采摘果园,包括100亩蓝莓。种植蓝莓5年才能有收成,6年进入盛果期,10年才可收回成本。通过种差异化品种,今年5月蓝莓提前上市,每斤已卖到80-150元。

  但陈奕同仍有烦恼,“后期主要发展休闲农业,肯定以经营为主,这就需要年轻人来,但现在年轻人对住宿条件要求高,而区里批给我们的附属用房不到1000平方米,没地方给他们住,人就留不下来。”此外,蓝莓采摘旺季的招工难和后期休闲农业建设所需的资金也成了困扰陈奕同的难题。

  南京目前有家庭农场近4000家,其中省级示范106家、市级示范169家。“只有发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才能赚更多的钱。”南京市农委总经济师湛中林说,针对家庭农场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农业部门将加强部门间协作,落实家庭农场用地等优惠政策;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家庭农场经营水平;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开展示范创建,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我省家庭农场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农民增收重要载体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生力量。”省农委农经处负责人说,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织形式和经营载体,也是小农业对接大市场的主渠道和发展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生力军。目前全省家庭农场接近4万家,数量在全国居于前列,其中各级示范家庭农场数量超过7000家。今年10月底,省两办又印发文件,从落实财政税费优惠政策、强化用地用电用水支持、改善金融信贷服务、强化人才科技支撑和鼓励拓展营销市场等方面,建立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体系。但总的来讲,家庭农场在我国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需要政府进一步健全政策支持体系,营造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把家庭农场从生力军发展成未来农业生产环节的主力军。

  本报记者吴 琼

标签:

编辑:邓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