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明帝孤身偷看王敦军营被五个骑兵紧紧追赶命悬一线

19.06.2015  10:09

  

  钱凤下定决心豪赌一次,晋明帝司马绍快刀斩乱麻,发誓血战到底。两人心里清楚,此次都押上了全部资本,包括身家性命。没有后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在智囊劝说下应战

  一脚踏进无比惨烈的战场前,每个人都会焦虑彷徨,司马绍也犹豫不决。有个人在旁边轻轻一推,如同点燃了导火线,硝烟顿起。

  他叫应詹,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从小是孤儿,由祖母抚养长大。10多岁时,祖母去世。但家里富有,他继承了大笔遗产。应詹出手豪爽,全部分给了族人。亲戚们都惊呆了,预感他不是傻子就是天才。

  应詹长大后文武双全,阅历丰富,北方“八王之乱”、荆州几次反叛,他都亲身经历过。他后来调到了中央,任光禄勋,相当于司马昭智囊团的成员。

  看着王敦步步逼进,应詹说:陛下应该当机立断,臣等愿意全副武装作为前驱;如果退让,王室将重蹈覆辙,危在旦夕。

  就像当年鲁肃、周瑜劝孙权,话不多,却拨开云雾。司马绍明白如果像父亲那样纠结,是坐以待毙。

  孤身探营惊险脱身

  司马绍血气方刚,一旦确定目标,对胜利的渴望就在心中激荡。不论多大的风险,他也要去闯一闯。

  324年5月的一天中午,在于湖(今安徽当涂南)的王敦,正在营地睡午觉,迷迷糊糊间,进入了梦乡。只看到太阳在转动,围绕着自己的城池。王敦顿时梦醒,惊得一声冷汗,大喊:肯定是黄胡须的鲜卑奴来了。

  司马绍有鲜卑血统,所以王敦这样称呼他。此时,有个士兵匆忙进来汇报,说:有个人在外面鬼鬼祟祟,察看我们的营地,肯定是间谍。但气质不凡,不像一个普通探子。

  王敦对身边五个骑兵挥挥手,说:快去,把他抓过来。

  原来司马绍居然没有通知任何大臣,骑着巴滇骏马,没带一个随从,悄悄溜出了城。一路跑到于湖,沿着王敦的部队营地绕了一圈。

  正在得意,看到五个人已慢慢向他围了过来。司马绍扭头就跑,策马狂奔。

  逃到半途,马停在路边大便,司马绍从旁边河里舀水把粪浇冷。看到路边拐角处,有个老婆婆正在卖小吃。司马绍把身上的七宝鞭拿出来,交给她说:后面如果有骑兵来,你把这个鞭子给他们看。

  过了一会,五个骑兵追到这里,问老婆婆还看到一个骑马的人。

  老婆婆说:人早就走远了。并把七宝鞭拿了出来。

  五个人从来没见过这么稀奇昂贵的鞭子,相互传递,仔细欣赏,不经意停留了很久。这时又看到路边的马粪已经冷了,确认司马绍已经走远,只好返回营地。晋明帝才惊险脱身。

  诏书中只讨伐钱凤

  回到建康后,司马绍开始了一系列军事部署。

  建康城内:加授王导为大都督、假节、兼扬州刺史,是总协调人;命温峤等人驻守石头城;应詹驻守朱雀桥。郗鉴、庾亮等人负责指挥建康各路军队。

  建康城外:命令豫州刺史祖约、临淮太守苏峻、兖州刺史刘遐(也是“流民帅”,作战勇猛,时人比作张飞、关羽,驻泗口,今属淮安)、广陵太守陶瞻(陶侃的儿子)等率领流民军南下保卫京师。

  324年6月,司马绍在即位一年半后,正式向王敦宣战。有趣的是,司马绍为找出兵理由绞尽脑汁,在天下人面前撒了一个弥天大谎,为了圆这个谎,还不得不说更多的谎言。

  官方正式公布的理由是:只杀钱凤一人。

  司马绍的思路是:打击面尽可能地缩小。

  为这个理由看起来合情合情、天衣无缝,官方长篇大论,做了以下解释:

  第一、王敦不是谋反。

  司马绍在诏书中说:王敦起兵,是因为刁协、刘隗不公,所以不是谋反,情有可原。但王敦犯有其他错误,一是进城后纵兵抢掠;二是杀了不少无辜的大臣;三是不朝见先帝就走。此后又灭族周家等等。

  这些话背后深意是:王敦所有的罪行是他的个人行为,除钱凤外,与其他人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第二、王敦死了。

  司马绍在诏书中言之凿凿地称:上天有灵,王敦已经得病死了。

  背后深意是:你们不是害怕王敦吗?现在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又逼着王导召开新闻发布会,统一口径。王导是政治家,反应快,知道要紧跟领导,谁的嘴大谁说的就是真相。于是带着子弟们为王敦发丧。

  第三、其他人不追究。

  诏书称:能送上钱凤人头的,封五千户侯,赏布五千匹。王敦的其他心腹,既往不咎,往事一笔勾销。如果投向朝廷,马上就重用。其他的士兵更不会追查了。

  第四、吹嘘自己实力。

  诏书中命令王导率领中央军3万;皇帝本人率庾亮等人领兵3万;其他还有3万水陆并进等。其实建康内的所有士兵不足5万人。

  王敦接到诏书后气得吐血,病情加重。出兵是不可避免了,找的借口是:诛杀奸臣温峤。

  在出兵之前,王敦心神不宁,眼皮总在跳,不由想起了一个人。于是,东晋史上一个极其奇特的人物出场了。

  扬子晚报记者杨民仆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