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市老街石桥南街理发店内的老时光
静默的理发店,没有刻意的时尚、也没有特别的造型,没有炫目的灯光、没有喧嚣的音乐,只有满满当当的手艺和回忆……如果不是刻意寻找,即使擦身而过你也可能忽略。
他们是亲兄弟、夫妻档,也是剃头匠学徒黄金时代留守着的师兄弟们,是季市古镇里刻着年代的时光掠影。他们不管理发店生意兴隆还是门庭冷落,都坚守在这里,从未离开。
亲兄弟,三十年,一发廊
季市老街石桥南街,有着一家近30年店龄的理发店。
两个师傅都姓袁,是亲兄弟。哥哥袁建海,53岁,弟弟袁建林,50岁。“十几岁就开始理发,没想到,一干就半辈子了。”兄弟俩很朴实、很实在,店如其人,简简单单名为兄弟发廊。
在这家理发店里,能够很方便地找到老式理发店遗留的痕迹。两张理发椅堪称“古董”,难以掩饰锈蚀的铸铁椅身,纯皮的外包,垫脚处雕刻着细腻的花纹,“弯腰式”的洗头池,而不是现在理发店流行的“平躺式”。放在工具桌上的老式电吹风,挂在墙角边专门用来刮剃刀的“打刀布”,残破的身躯透露着岁月的气息。所有的摆设虽然有些破旧凌乱,但都杂乱得有理,像行为艺术一样存在着。
时代在变,理发工具也在变。手推剪被电推剪代替了,老式刮脸刀偶尔亮相。但是,不变的是手艺和服务态度,每一位客人来理发和修面,兄弟两都会细心地用推剪、梳子“剃头”,理发过程简单、快速。有所不同的是,他这里理好发之后,还有“刮脸”、“扒耳朵”等“工序”,敷脸、刮胡,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上世纪80年代,剃头匠理一次发才收几毛钱,后来物价涨了,老式理发店不得不慢慢涨价,目前10元一人。
这几天,店里生意不错,袁氏兄弟的两张理发椅频繁“接待”客人,两人则各占一张,给客人理发,陪客人唠嗑。从三元桥特意赶来的李奶奶闭着眼睛安静地坐在木椅上,由着袁建海给她剪发、染发。李奶奶说,早就习惯这样的理发感觉,便宜又舒服,去其他店里理发反而不自在。
夫妻档,师徒俩,半辈子
从兄弟发廊出来,沿着石桥南街往南百米,是一家不太显眼的理发店,门前并没有明显的店牌。理发师是夫妻档,这店一开就是28年。
丈夫陈建明17岁当学徒,19岁开店,随后认识了妻子何玉红。长陈建明一岁的何玉红很是钦佩丈夫的理发手艺,自愿当了陈建明的学徒,恩爱地围绕理发店,经营起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如今,女儿25岁,儿子7岁,上小学。
店面租在季市老街上,离季市中路很近,当年算是老街上的繁华地块。和兄弟发廊不同的是,店内换掉了最古老的铁椅,使用了“新椅”,但这个看起来新一些的转椅,也用了15年了。
“我们真就把理发店当成了家。”上午11点,陈建明会准时骑车到季市中路的小学门口接儿子,店里交给妻子张罗,如果客人不多,妻子就抽空走进理发店内屋的小厨房,炒两个小菜,等着爷俩回家用午餐。
生活简单朴素,一过二十来年,用这对近五旬的中年夫妻的话讲,那是“乐滋滋”。女儿一直优秀懂事,儿子乖巧聪明。闲暇时,他们总是谈着《香橼》微电影的拍摄花絮,表达内心关于理发店和孩子的那份喜悦。
三年前,《香橼》摄制组走进季市老街取景,他们的儿子陈宇博幸运地成了小演员。取景时,小宇博一是在老街的小路上数石板,二是坐在旧理发椅子上理发。两个场景深得夫妻两人的喜爱,他们觉得,这是他们这辈子愿望的写照:在老街上,在时间流淌里,勤勤恳恳,互依互助,做一份心爱的剃头手艺,抚育一对健康可爱的子女。
难解的师兄弟情缘,演绎老街理发史
30年前的季市老街,剃头匠是门手艺,镇上、老街的年轻人会选择这个行当,以此谋生,成家立业,国营理发店里的学徒制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从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个体理发店、民营理发店的兴起,高水准的老师傅们开始独自经营带徒,袁氏兄弟和陈建明先后师从一位姓姚的老师傅。
那时的理发店异常热闹,20多人聚在一家店内,为顾客们提供服务。在分工方式上,分为男部、女部。当然,分工不分家,有时候男部、女部的理发师们也会“混搭”。热闹之处不单单是店内景象,老街上的理发店快速发展,学徒纷纷出来闯荡。在那时起,袁氏兄弟、陈建明干起了自己的理发事业。
不过,理发店从数十家到寥寥无几,仅用了十年时间。新千年的世纪之初,是个分水岭,由于受到新型理发行业的冲击,大批学徒没有选择留下,而是跟着奔赴城区的人潮一起离开了季市老街。
学徒制和曾经浩浩荡荡的剪发人员“阵容”一去不复返,男部、女部也消失在时光里。以往,老街理发店每晚忙碌到凌晨一两点是家常便饭,如今,晚10点后就很难再见到顾客。季市老街的理发店很多年都没收徒弟了,老手艺真真切切传到了最后一代,就快要“失传”。
老顾客难舍难分,鼓动一颗留守的心
老街上,来到老式理发店消费的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有的甚至已经在一家老店理发30年。有的顾客如果赶上理发师歇班,宁肯白跑一趟,定要改天再来。
85岁的老人唐荣生是季市老街的制秤老师傅,他的制秤手艺和理发店的剃头手艺一同在岁月里走到今天。如今,年迈的唐荣生没有抛弃自己三十年前开在老街的制秤铺,也从未离开过制秤铺隔壁的那家老理发店。
这家名为“争艳”的理发店跟曾经的国营理发店有着渊源,唐荣生自打开店起就在这里剃头。唐荣生说,他和这里的剪发师傅认识,是老朋友,每次走进这里,就有一种亲切感。
对这些仅存的老式理发店情有独钟的,多数是如同唐老的那些老顾客,九成是回头客。“年轻人几乎不会来这里理发,我们不会那些花样,只会最传统的发型、染发。”袁建海说,这份坚守更多来源于那些老顾客的光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