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劲松:道路通畅让出行不再难

08.11.2018  16:06

图为季劲松。

 

讲述人: 原越江中学退休教师、滨江新区宜和村住户季劲松

 

记录人: 靖江日报全媒体记者何旭耘

 

我家住在滨江新区办事处宜和村。1969年我参加生产队清丈各家各户自留地时要先留道路,单独一户行走的路留0.6米,两户或两户以上行走的路留1.2米,仅能容三轮车通行,如此狭窄的路况一直持续到分田到户。土路雨天路滑,行人摔跤是常事,骑车就更不用说了,尤其是冬天雨雪过后,晚上收冻,白天太阳出来化冻,路十分难走。

 

由于埭上路窄,我弟弟妹妹们学骑自行车都没地方学。要趁越江中学放假,到中学操场上去学,即使学会了也不敢在埭上骑,想骑车出远门要将车子推到马路上才敢上车骑行。还有一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当年我们村一姓刘的小伙子光荣入伍,新兵隔夜到县人武部换新装,第二天回家与家人告别,小刘穿着刚发的新鞋袜回家。一出城,到了泥路就犯愁了,道路化冻,路面泥泞,小刘舍不得弄脏鞋袜,大冷天将鞋子、袜子脱了,光着脚走了十多里路回到家。

 

到了80年代后期,农村的道路有所改善,我们村村民进城的必经之路工农路已修成砂石路,但埭上的路以及从埭上到工农路的一段路大都为土路,雨天不好走,骑车上学、上班要将车子扛到砂石路,否则烂泥粘在自行车挡灰板上会卡住车轮,骑不走、推不动,只能扛,原来人骑车变成了“车骑人”。邻村印开鸿家两个孙女上初中,两个女孩一个13岁、一个14岁,扛不动自行车。每逢雨天骑车上学,印开鸿就用扁担挑着两辆自行车送到砂石路上,再让孙女骑车去上学。晚上孙女放学时,再到路口去接。

 

改革开放40年,家门口发生的变化,村里的中老年人都深有感触,但青少年对这些变化没有具体感受。前阵子,我们村“五老”志愿者带领辖区青少年,入户实地走访,用数据来记录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让青少年感知家乡巨变。就拿道路来说,改革开放前我们宜和村没有一条水泥路,现在则有十二横二纵水泥路9.1公里。贯穿全村的阜前路原来不足2米宽,现在变成双向四车道,道路两侧是绿化带,晚上路灯亮堂堂,不论是骑车还是开车,大家经过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爽!工农路、越柏路……不仅村里的主干道变宽变平整,邻里间的便道全是水泥路,彻底告别了昔日的泥泞小道。

 

我们村的变化只是靖江城乡变化的一个缩影。如今,靖江城乡道路大变样,水泥路、沥青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大大方便了市民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