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市婆婆六年如一日悉心照顾瘫痪儿媳
如果说好儿媳照顾婆婆,是一种孝心;那么好婆婆照顾儿媳,就是出于无私的爱。在季市镇勤盛村,有一位77岁的婆婆,她叫徐秀英。在这个本应安享晚年的年纪,她却六年如一日地照料着瘫痪在床的儿媳,用年迈的身体,书写着无私大爱。
儿媳突然瘫痪,婆婆勇挑照顾重担
前天中午,位于季市镇勤盛村的徐秀英家的院子内,77岁的徐秀英时不时地在儿媳杜玉平的右臂上按两下。每天中午,只要有太阳,徐秀英就会带着杜玉平到院中晒太阳。因为担心杜玉平还不能动的右手臂发麻,徐秀英会时不时地帮她按两下。得知记者来意后,杜玉平激动地抢先说话,但还没开口就先流下泪来:“婆婆就像我的亲妈,没有她,我都不知道自己会怎么样。”
现年47岁的杜玉平原来在村里一家厂里打工,丈夫周金明是个木匠常年在外地接活。一家子虽然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一家人也平安幸福、生活温馨。
然天有不测风云,6年前的一场变故让原本平静的家庭多了一层阴霾。2008年的一天,杜玉平在前往亲戚家参加婚宴的途中,一头栽倒在路边,不省人事。幸亏周边村民及时发现,并送往医院救治。经医院诊断,杜玉平因高血压引发脑溢血。经过抢救,杜玉平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却失去意识、瘫痪在床。
突如其来的一切让周金明几近崩溃,婆婆徐秀英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她站出来对儿子说:“有妈在,天塌不下来。我替你伺候玉平,你好好干活挣钱养家!”手术费、住院费……数万元的医疗费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徐秀英认为,儿媳妇病倒,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如果儿子因为照顾媳妇耽误干活,家里就没了经济来源。孙女还在外面读书,需要学费,一家人的日子还得过下去。
从那时起,徐秀英毅然担负起了服侍瘫痪儿媳的责任。
六年如一日,视儿媳如亲生女儿
杜玉平出院后,神志不清、话语能力丧失、大小便失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徐秀英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给儿媳煮药,准备早餐,然后一勺一勺地喂给儿媳吃。儿媳的床单如果脏了,徐秀英便会拿去清洗。不怕脏、不怕累,徐秀英对杜玉平,如同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一般。
在徐秀英的照料下,杜玉平逐步恢复了意识。失去自理能力的她,曾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为了让儿媳妇重新树立生活信心,不自暴自弃,徐秀英每天都微笑地面对杜玉平,为她梳洗整理、陪她说话。常年瘫痪在床,容易生褥疮,徐秀英每隔一个小时就给她翻一次身;为防止肌肉萎缩,徐秀英每天为杜玉平做一个小时的全身按摩、拉伸四肢;每天帮儿媳妇擦一次身子……每次做完这些规定动作后,徐秀英都会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杜玉平病重的时候,全身疼痛都会加剧,苦不堪言,身体一点都不能碰,只要稍稍地擦碰到肌肤就疼得无法忍受,就连张开嘴吃东西都很困难。为了保证杜玉平的营养,徐秀英常常托人买筒子骨熬汤,让杜玉平用吸管一点一点地吸。这些年为了照顾瘫痪的儿媳,徐秀英从来没有离开过家,就算赶上农忙,在地里干活时总要先盘算好时间,差不多的时候就跑回家,协助儿媳方便后,再赶回地里。
她的耐心与坚持终于迎来了转机,杜玉平一天天好转起来,从完全瘫痪到能自主活动左腿、左手,从意识模糊到反应能力提高,从失去话语能力到能含糊地开口说话。六年来,杜玉平胖了20斤,而徐秀英却瘦了10斤。
自杜玉平生病后,周金明也不敢出远门挣钱,就在靖江干活,但早出晚归照顾杜玉平的时间很有限。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的妻子,周金明对此感到很愧疚,他说:“好在有我妈照顾,但看到我妈这个样子,我自己都觉得很过意不去。”
悉心照料,儿媳逐渐康复
2012年,杜玉平可以下床活动。由于右脑神经受到严重损伤,右腿和右手依旧处于瘫痪状态,无法正常行走,需要人搀扶着。从那时起,徐秀英成了杜玉平的“拐杖”。
为了儿媳能尽快地康复,徐秀英每天都会扶着杜玉平在自家院子里锻炼。半年之后,杜玉平的右腿能缓缓地挪动。虽然只能脚尖点地,但就是一点一滴的进步,也让徐秀英欣喜若狂。在徐秀英的悉心照料下,经过长期的康复训练,如今杜玉平已经可以拄着拐杖蹒跚走路了。
杜玉平能走后,有喜也有忧。去年夏天,徐秀英在田里干活时,邻居突然跑来说她的儿媳摔倒了。徐秀英跑过去一看,只见杜玉平躺在地上,满身泥浆,怎么扶也站不起来。徐秀英把她背回家清洗了之后,自己哭了一晚上。周金明说:“那次杜玉平在床上歇了好几天才能下地的,我妈很伤心,认为是自己照顾得不够周到。”
徐秀英这几年的辛苦,邻居都看在眼里。从杜玉平患病至今,徐秀英无时无刻不在尽心尽力、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儿媳,从无怨言。勤盛村村官成立静说,“这些年,为了节省开支,徐秀英自己每天只喝稀饭、吃馒头,身上的衣服基本都是别人送的,真是位‘好婆婆’!”
在采访过程中,徐秀英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觉得没有做什么大事情,儿媳既然嫁到了自己家,她就是亲人,照顾她是理所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