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保持对书崇敬

18.09.2015  19:15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说:如果没有书籍这一工具,无法想象自己的一生。书籍对他来说,其亲密程度不亚于手和眼睛。所以,应该保持对书的崇敬。书里可能充满印刷错误,我们可以不赞同作者的观点,但是,书里依然蕴藏着某种神圣、奇妙的东西。

  在博尔赫斯看来,倘若我们不把书打开,书没有任何用。但是,如果我们去阅读它,奇怪的事就发生了,越读变化越大。

  愿更多读者能够从书中找到共鸣,始终保持对书的崇敬。

  严肃文学闪烁光芒

  对于何为经典作品,博尔赫斯说:“经典作品并不是一部必须具有某种优点的书籍;而是一部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事实上,博尔赫斯的作品,就当之无愧地可以归纳到经典行列。

  令喜欢博尔赫斯的读者颇为遗憾的是,在长达七八年的时间里,无法在书店购买到他的作品。就在上个月,《博尔赫斯全集》第一辑终于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再版,包括《恶棍列传》《小径分岔的花园》《博尔赫斯,口述》《私人藏书:序言集》《诗艺》《探讨别集》等16本。

  博尔赫斯的作品中,中国元素比比皆是,他饶有兴趣地谈孔子、《易经》、庄周梦蝶、成吉思汗……他这样评论秦始皇:他修筑长城把帝国围起来,也许是因为知道这个帝国是不持久的;他焚书,也许是因为他知道这些书是神圣的,书里有整个宇宙或每个人的良知的教导。他对《水浒传》给予高度评价:这部十三世纪的“流浪汉体小说”并不比十七世纪西班牙的同类小说逊色,而在有些方面还超过了它们。例如,它完全没有说教,有时情节的展开像史诗般广阔,以及对超自然和魔幻方面的描写令人信服。他的《小径分岔的花园》里那位间谍,更是一位中国人……

  博尔赫斯被中国写作者视为“作家中的作家”,其迷宫般的叙述手法对中国先锋写作有直接影响,麦家、格非等作家都非常着迷于他的作品。在格非看来,写作抒情诗、哲理随笔、叙事诗小说、文学论文的博尔赫斯分别具有不同的面孔,所有这些面孔糅合、叠映出一个完整的形象。

  就在8月刚刚公布的茅盾文学奖中,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名列其中,且得票数最高。对于格非来说,江南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存在,是他记忆的枢纽和栖息地。格非全部的童年生活,都在长江南岸的一个小村庄里度过。记得小时候跟着母亲过江北上,去外婆家过年,外婆家的茅屋前、竹林边总有江北人驻足遥望并奔走相告:江南来人了!语调中的喜悦和清新,至今让格非魂牵梦绕。“书中的人物和故事都取材于江南腹地,同时,对我而言,‘江南’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称,也是一个历史和文化概念。”对于“江南”,格非感慨颇深。

  从《人面桃花》到《山河入梦》再到《春尽江南》,格非的笔触复归现实,复归他熟识的知识分子群体。作者用具有穿透力的思考和叙事,呈现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在精神的衍变轨迹,再现个体的梦想与挣扎、选择与无奈。

  茅盾文学奖公布后,包括“江南三部曲”在内的5部作品,销量都突飞猛进。读者的强烈关注,表明严肃的纯文学在今天依旧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学术著作权威解读

  以约定俗成的观点来看,历史应该以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被书写。然而,如何让历史变得轻松有趣、吸引更多人阅读呢?“当屈原怀了满腹牢骚,发泄不出来,眼泪浪浪沾巾的时候,他忽发奇想:莫如上天散散闷罢。他正在这样痴望时,尘飞忽起……”在《国史讲话》中,史学大师顾颉刚就这样用小说笔法正说起了历史。

  “前年到了云南大学,就用通俗体裁编写上古史讲义。人家笑我写的是小说,我说:我正要写成一部小说,本不希罕登大雅之堂。”1940年的一个冬日,飘零成都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写下上面这段文字。75年后,他写的这部“小说”,经世纪文景重新编排,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更名为《国史讲话》。

  对一位以治学严谨著称的历史学家来说,用通俗体裁撰写历史,无论如何都是一项勇敢的尝试,尽管“不希罕登大雅之堂”,心底却希望对普通读者有益。“历史本是与人生最密切的一种学问,只因历史教师的不善阐扬,遂使这门学问成了许多学校中一致的敷衍塞责的功课。我们若能改它过来,使得学生感觉到四围的事物都是历史的材料,都可以取来作历史的研究,那么,不但这门学问可以有很大的进步,而且人生与社会也得到很大的实益了。”顾颉刚说。

  就在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将迎来90周年院庆,正在进行的石渠宝笈特展中的《清明上河图》成为热点,许多观众排队五六个小时只为看上一眼。在过去的一两年来,故宫博物院渐渐褪去其严肃、高冷的面纱,走上萌系路线。比如以《雍正行乐图》为基础,通过技术手段让雍正帝“动”起来。另外,朝珠耳机、顶戴花翎官帽伞……一系列萌萌哒的文创产品,连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都用“脑洞大开”来形容。快90岁的故宫博物院,焕发出全新的朝气与活力。

  《故宫营造》(中华书局)为单士元先生的随笔集,内容包括故宫建筑的历史及其保护。单士元先生为古建筑学家、明清史学家、档案学家,一生倾尽心力,典守故宫74年。在本书的前言中,单士元的女儿单嘉玖写道:“我父亲是老北京人,也是一个‘老故宫人’。父亲刚到故宫时,才满十七岁……作为故宫建筑保护和修缮的负责人,父亲生前不仅走遍故宫的每个角落,而且每天都要前往‘一线’。也是这个原因,使他养成了一个无法改变的习惯,只要没出差或被其他事情占住,都会在故宫走一走,看一看。退居二线后,依然如此,直至晚年——尽管随着年事的增加,行走的距离实际已经比以前大大缩短,但内心的那份执着却从未因此消减……”单士元的这本《故宫营造》,希望为更多喜爱故宫建筑的读者提供权威解读。

  生活哲学分享洞见

  “花前读册闲书,雨中睡个懒觉,世事有人操心,我在梦里大笑。”“春天的花,夏日里的花,秋风里的花,开不过心中的花。”“待到春风吹起,我扛花去看你。说尽千般不是,有意总在心里。”“我们错过了多少美好的事物,就像是我们从未遇到他们一样。”……一位长衫男子、一树花、一弯月亮、一拱桥……再配上这样充满哲理的题诗,老树的画就这样征服了无数人。

  2007年的时候,老树的父亲被诊断出来胃癌,住进了医院。老树心里特别乱,什么都做不下去,睡不着觉,就找出过去用过的笔墨旧纸来画几张画,权当是解闷消遣。结果一画又找回当年那种着迷的感觉了,一发不可收,天天晚上就是画,一画就画到天亮。老树称,在没有画画之前,自己内心充满抱怨和没来由的愤怒,与无数活泼泼的生命擦肩而过,从无数奇妙的事物旁边匆匆走过。正是因为画画,开始注意到四季的移易、风物的变换。

  老树的画中,经常出现一个男人一会儿站一会儿躺、一会儿看花一会儿吃茶,独来独往地生活,在别人看起来可能是一种孤独的心境和寂寥的绘画趣味,但老树却在这种生活当中感觉特别自在、自由、清静,甚至充满喜悦。苏东坡的那句“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被老树翻译过来就是:顺其自然。这几个字,似乎是老树希望通过画传递出来的生活哲学。

  在网络上,吸引人的不仅是老树的画,还有罗振宇的脱口秀。他的视频节目,有料、有趣,许多年轻受众成为其拥趸。“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将烟消云散,个人崛起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本《罗辑思维:迷茫时代的明白人》,精选了罗振宇的诸多思考,与“80后”“90后”读者分享他关于成长的洞见,希望缓解年轻人的成长焦虑。

  迷茫时代,怎么当个明白人?罗振宇道:不跟存量较劲,而去寻找人生的增量;有好点子马上行动,当实干家而不是评论家;放弃追求地位,转而追求联系;放弃追求效率,转而追求趣味;真正的牛人,就是在集体中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思考的人……

  虽说,前辈们常常以“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自居,甘愿为年轻人充当领路者的角色。但是,路还是需要自己走。别人熬制的心灵鸡汤,终归无法保证对你的胃口,以及指引你过好这一生。      (杨雅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