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引领新一轮说话风潮 语言类节目大革命
爱奇艺在2014年11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推出了筹备半年之久的语言类选秀节目——《奇葩说》。同样是做语言类节目,网络媒体与传统电视台在节目制作上大相径庭,在更自由、更开放的玩儿法下,属于网络平台的语言类节目《奇葩说》应运而生。《奇葩说》以“硬班底,软配比;标签化,神演绎;热话题,‘奇葩’句“的三大特色迅速席卷互联网空间,成为网络和现实生活中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历时两个多月的“残酷”选拔,1月5日,《奇葩说》在北京进行了总决赛录制,全国数十家媒体受邀担任评审,见证爱奇艺首席DBG(蛋比官)的产生,他们在现场感受“奇葩”们的唇枪舌剑之后,由衷的表示:录制现场比播出版本更加精彩!
主持精选硬班底 女神调剂软配比
如何才能作为一档语言类节目掀起风潮?《奇葩说》的基础阵容有在“语言类”节目圈里耕耘多年的主持人马东,还有以“能说”著称的高晓松,和以“会说”著称的蔡康永。马东诙谐幽默,高晓松犀利精准,搭配蔡康永雅皮士娓娓道来的读书人风格,他们是语言达人却又风格各异。三个男人你来我往,对立不激动,说理不攻击,彼此挖苦还不忘诙谐,侃侃而谈诉说人生事理。
为了丰富看点,节目还添加了“女神”助阵,杨澜、陶晶莹、李湘、柳岩、袁姗姗、……三男一女的组合调性增加了多元的话语结构,尤其是当节目话题与两性问题相关时,“女神“角色更好诠释了性别视角,基础人设为节目的点击与话题性奠定了基础。事实证明,在已播出的节目中,陶晶莹大曝明星份子钱囧事、柳岩发表关于相亲经历的大胆言论、李湘拒绝为王诗龄征婚等爆点都为节目带来了高份额关注度,甚至成为了娱乐新闻的头条。
选手塑造标签化 多重包装神演绎
导师的包袱攒的再漂亮,扔下去对象接不住也只能掉在地上。所以《奇葩说》在选手选择上,也下了大功夫。《奇葩说》的选手选择,是今年比较流行的精选配比制。即节目组基于节目样态的需要,寻找、挖掘符合节目需要的选手库作为基础,再选择、配比一定数量主要谋求话题性、关注度的“奇葩”型选手共同参与。也由此诞生了新一批的红人:“蛇精男”肖骁,自爆8年情史的范湉湉,自称 “女版高晓松”的麻辣姐马薇薇等等都极大可能的丰富了节目内容。
节目的另一大看点是用创新手段全力服务节目包装,节目打出“40岁以上观众要在90后陪伴下观看节目”的口号,通过字幕包装、动画设计、画面剪辑、神曲配乐、即兴弹幕等手段多管齐下,反复呈现、扩大节目的戏剧张力,与瞬时出现的黄金佳句与奇葩看点,通过包装手段强化、烘托这些看点,瞬间在社交媒体引发新一轮话题暴动。
全民互动话题推选 奇葩掀动语言变革
《奇葩说》的话题,是通过百度贴吧、知乎、新浪微问等热门社区的数据后台得来,节目组在其中挑选网友关心的、热议的、有争议的、有趣味的话题,拿到节目中来,作为大家辩论的命题。例如“漂亮女人应该拼事业还是拼男人” “没有爱了要不要离婚”等等这样无比接地气的题目,这些题目来源于网民,又反馈于网民,在瞬息之间,通过这个巧妙的转圜,节目超脱了辩论节目常常出现的形而上的思辨语境,转而以最平常、最亲近的话题与疑问回归到现实生活之中,与每一位目标受众建立起了真实的情感联系。同时,这些选题充分照顾了平台网民的各类型以及这些群体关心的话题。正是这些“奇葩”又真实的语言表达,让节目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语态环境,吸引了被互联网各种犀利言论浸泡多年而钝感丛生的网民,点燃了他们最痒痒的痛点,进而引发无数热议。
跑票决定胜负 观点交替更迭频出爆点
节目规定:每一场比赛的评判标准,不在于支持正方还是反方的人数多,而由初始投票与最终投票之间差额的跑票数量决定,简言之,哪方通过辩论获得了跑票,哪方就是单场比赛的赢家。正因为这样的赛制,节目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语言表达样态,选手有的煽情、有的讲理、不断自爆、也不断自黑,讲得好不好,瞬间票数的转移立见分晓;
《奇葩说》话题与话语场机制的综合设计,是节目最突出、最有价值的亮点。节目让观众经历了从看他人观点、到想自己观点、再到追问内心的心路变化。观众通过“自我探寻”的过程,在节目中找寻自己的期待价值,并在节目参与者身上产生代言性的期待和投射,将自己代入节目中,从而使节目获得无可颠覆的传播力量。《奇葩说》在最大限度上打开了大千世界的话题之窗,启动了人格类型的社会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