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日志|上半年纪检机关处分21万人 天津原市长黄兴国被公诉
[媒体关注]
新华社:上半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处分21万人 包括38名省部级干部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20日消息,中央纪委通报2017年上半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纪律审查情况。2017年上半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25.6万件,处分21万人,其中省部级干部38人,厅局级干部1000余人。
根据通报,2017年上半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131.9万件次,处置问题线索52.1万件,谈话函询11万件次,立案25.6万件,处分21万人(其中党纪处分17.6万人)。处分省部级干部38人,厅局级干部1000余人,县处级干部8400余人,乡科级干部3.1万人,一般干部3.9万人,农村、企业等其他人员12.9万人。
2017年上半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处理49.2万人次。其中,第一种形态27.8万人次,占“四种形态”处理总人次的56.6%;第二种形态16.3万人次,占33%;第三种形态2.8万人次,占5.7%;第四种形态2.3万人次,占4.7%。
据了解,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2015年9月,中央纪委提出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即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重大职务调整应当是少数;而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少数。(朱基钗、罗宇凡)
人民网:中纪委严查扶贫领域腐败:严肃查处基层干部优亲厚友等行为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7月21日电 (记者景玥)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检查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时强调,脱贫攻坚体现党的宗旨和人民立场,体现党中央的政治和大局,关乎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纪委要拉长耳朵、瞪大眼睛,紧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搞数字脱贫问题,及时向党委报告。
扶贫资金,关系千百万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的甚至是“保命钱”,对此中央高度重视,王岐山在会上作出明确表态,要严肃查处基层干部优亲厚友、雁过拔毛、强占掠夺等行为,既通报曝光典型案例,又对扶贫工作失职失责的党委纪委“双问责”,确保中央的扶贫政策和资金项目惠及贫困群众,经得住历史的检验。
典型案例公开曝光 形成震慑
2016年以来,中央纪委按照七次全会的部署,聚焦扶贫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问题,开展多轮次、滚动式重点督办,督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严肃查处胆敢向扶贫款物伸手的问题。
凡是敢向扶贫资金伸手就决不客气
从曝光的中纪委通报看,涉案党员干部大多对中央要求置若罔闻,对纪律规定毫无敬畏,随意贪占扶贫资金,有的截留挪用,有的虚报冒领,有的吃拿卡要,有的优亲厚友,有的挥霍浪费,还有的领导干部在扶贫工作中不担当、不负责,甚至严重失职失责。
专家:贫困识别过程应信息公开 通过制度建设加强监督管理
《中国纪检监察报》刊文称,查处曝光扶贫领域腐败问题,说明在扶贫领域党风廉政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如在扶贫资金、项目增多的过程中,监督没有及时跟上,存在监督滞后、缺位、错位现象;改革不及时不彻底,导致原有的一些体制机制漏洞和深层次弊端逐步显现,等等。(本文有删减,全文见http://fanfu.people.com.cn/n1/2017/0721/c64371-29419375.html)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卢恩光被双开 有干部当起"吃瓜群众"
随着司法部原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卢恩光接受组织审查,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的消息被陆续通报,一时间,其一路官至副部级的“发家史”成为许多人饭后茶余的谈资。一些党员干部竟也当起了“吃瓜群众”,不是从案件中对照反省,反而以一种“看戏”心态,把惩治腐败的案例当作“故事”来看,对腐败细节津津乐道。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一些腐败案例得到曝光,彰显我们党的自信自强。各地区各部门积极组织警示教育活动,比如集体观看警示教育片、公开忏悔录、组织现身说法等等。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能把自己摆进去,在警示教育中认认真真地算一算政治、经济、家庭、名誉、自由和健康这六笔“人生账”,在警醒和反思中更加严于律己,更加珍惜生活。然而,也有个别党员干部,对反面典型不是看他们“总开关”是如何失灵的,“第一次”是如何破戒的,反而抱着看“故事”的心态对惨痛教训一笑置之。有的把贪官“出事的情节”当作故事听,有的热衷于谈论贪官有多少赃款赃物……把自己置身事外,甘当“看客”,总觉得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是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才叫事故,最后,只能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反腐败从根本上讲是严肃的政治,关乎人心向背,关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基,关乎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利用反腐败中的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要通过警示教育促使党员领导干部把反面典型当作一面镜子,照一照自己,看看别人身上的“病灶”自己是否也存在;把自己摆进去,问一问自己能不能抵得住诱惑、抗得住“围猎”、守得住底线;想一想怎样才能防范“温水煮青蛙”,怎样才能做到“拒腐蚀、永不沾”。要通过警示教育,达到拧紧理想信念这一“总开关”,筑牢“防火墙”,不碰“高压线”的目的,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如果把一场生动的党性教育课,仅仅当作一场电影、一篇故事浮光掠影而过,在脑海里只记住了违纪者的腐败细节,没有反思和收获,那就背离了警示教育的初衷。
警示教育决不能走过场、成形式,党员干部应当深入反思,查摆问题,有所收获。违纪者走过的歧路,自己决不能再走,要让警示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别等到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故事”时才知道后悔!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每名党员干部都要坚决摈弃“看戏”心态,认认真真从别人身上吸取教训,把“未病”当作“有病”防,把“无事”当作“有事”抓,坚守底线、追求高标准,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始终不移廉洁之心、不违党性原则、不做贪腐之事。(李鹃)
中国网:送钱“缓和矛盾”是丢了党性
判决书显示,王强任桐城市市委书记期间,与桐城市双新开发区主任在开发区建设发展方面产生矛盾。为缓和与王强的关系,该主任在2011年中秋节前到王强办公室送给王强1万元,钱是从单位招待费用中出。(7月20日 中国网)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举反腐大旗,因贪腐问题落马的官员有很多,这些官员有些是搞权钱交易,利用权力为请托人办事,从中收取“好处费”;有些官员是跑官要官,给上级送钱,为的就是实现自己的升迁,以谋取更大的权力……这些贪腐问题背后的核心都是钱和利息,可是发生在王强身上的贪腐问题却另有原因,他的下级给他送钱,不是为了要官,也不是为了要钱,为的却是“缓和矛盾”,实在是可笑至极。
双新开发区主任与时任市委书记的王强,在开发区如何建设发展等问题上发生了矛盾,开发区主任想到化解矛盾的方法,却是从单位接待费中支出1万元来给王强送礼。因工作产生个人矛盾,送礼“缓和矛盾”……都是当事官员丢了党性的表现。
在工作推进中,无论是上下级,还是平级之间,都难免会出现一些意见不同的情况。在党的工作方法中,一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也是党的优良作风之一。所以,尤其是在工作中,不应该有个人情绪,而是公正地做应该做的事、做正确的事,如果产生了分歧,那就要提出来大家讨论,即使争得面红耳赤,那也不无关个人喜恶,为的都是工作,怎会出现个人矛盾。工作争论演变成“个人恩怨”,无论是上级领导,还是下级官员,都把党的纪律抛之脑后,忽略了党的团结统一。
开发区主任自认为因工作争论得罪了市委书记,于是就想着送钱来“缓和矛盾”,这就完全丢了一个党的干部的底线,把钱当作了万能的工具,不仅如此,还动用单位的接待费来送礼,不但思想出了线,行为还越了界,违规使用单位经费来送礼,严重地违反了党纪和国法。笔者认为,不管上下级还是同事之间产生了矛盾,首先就不该太过功利化,认为金钱才能摆平问题,而是应该诚心反思,真诚以待,敞开心扉,化解心中的分歧。
市委书记心安理得地收下了自己下级送来的钱,不仅是没有管住自己,更是没有当好一个领导者,作为上级领导,对于下级官员送礼的现象,没有进行制止,或是加强教育,反而是理所当然地接受。笔者认为,党员干部不仅要管好自己的思想,做好欲望管理,更要管好身边人,对身边人的违纪行为等要及时阻止,并且加强教育。(唐蕾)
正义网:督查组“通讯录”,实在又暖心
“国务院督查组已到你家乡!”近日,微信号“中国政府网”及国务院客户端送出一份大礼——各督察组“通讯录”。人们可以拨打热线电话,反映办事难、乱收费等方面问题线索、意见建议,也可上网为督查提意见。
“开门搞督查”,有事儿放心说。这份大礼让人眼前一亮,实在又暖心。近年来,各级政府敞开胸怀听民声察民情,可谓有诚意也见成效,但是,“僵尸官网”“热线永远占线”等现象依然存在,少数部门仍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或拒人于千里之外,或虚与委蛇,没有公开政务、开门纳谏的胆量,自然也缺乏集民智解民忧的担当。
督查组“通讯录”方便群众反映心声,也能更有效地解决各种虚作为、慢作为、不作为等问题。期待类似的大礼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