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医生刘福坤:“神刀”令死神却步

18.07.2018  10:37

人物名片

出生年月:1949年5月

籍贯:靖江市

简介: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对中、晚期消化系肿瘤,建立了以围手术期放、化疗并结合根治性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

主要研究方向:胃癌、肠癌、胰腺癌和肝门胆管癌等消化系肿瘤的的根治性手术。

他是江苏省消化系肿瘤外科事业最重要的推动者之一,用14年时间缔造出省内最大的专科病房,是“奠基功臣”;他从医50年,拯救万余生命,人称“金陵第一刀”。他是从靖城街道靖西村走出的我国知名消化系肿瘤外科专家、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系肿瘤外科主任、江苏省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刘福坤。

医者:刀尖上的舞者

1949年,解放军解放南京前夕,刘福坤出生在今靖城街道靖西村。1969年他在上海入伍当兵,后因表现优异,被选拔到团卫生队做卫生员。再经举荐至南京军区总医院军医训练队学习,毕业后成为南京军区总医院的一名普外科医生,继而开始了与消化系肿瘤的45年“博弈”。

我国是全世界胃癌最高发的国家,江苏省亦是消化系肿瘤的高发省份。1987年,刘福坤开始对胃肠道肿瘤的基础和临床工作进行研究,他总结出对中、晚期消化系肿瘤,建立以围手术期放、化疗并结合根治性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使得癌症二三期患者生存率提高了10%~15%,他的肿瘤“三明治”治疗模式比国内同行在临床应用要早10~15年,让许多医院宣判不治的癌症病人获得治愈,创造出让国内外同行叹服的生命奇迹,“金陵第一刀”声名鹊起。

2002年,南京大学金永淑教授被送进刘福坤的病房。她随丈夫定居在加拿大,因胃癌在加拿大多伦多医院做了胃癌切除手术,一年半后肿瘤复发。国外的主治医生放弃为她再次手术,劝她“接受现实”。刘福坤知道,只有创新采用综合治疗的方式,才能为她赢来一线生机。在收治病患后,果断采用术前新辅助化疗,等病变缩小后进行左上腹脏器的根治性联合摘除术,术后又进行了免疫治疗、化疗等综合性治疗。金永淑永远都记得自己重回加拿大与外国主治医生偶遇的情景。“他看到我的时候面部表情很夸张,问我‘上帝啊,你还活着!’。我回答他:是的,我们中国的医生治好了我!”金永淑说,是“神刀刘”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仁者:既要妙手,更需仁心

约半世纪前,刘福坤第一次走上手术台,自此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心中一团火,始终澎湃。55岁那年,有感于省内消化系肿瘤外科发展的紧迫,刘福坤来到江苏省中医院“二次创业”。

在南京军总各种伤员都有,像感染、创伤、营养都有很成熟的治疗方案,但是消化系肿瘤外科当时在江苏没有一个专科。我是一个医生,我觉得我应该做这个事。”从医三十年后,刘福坤辞去了南京军区总医院普通外科副主任和副所长的职务,到省中医院创办起省内最早的专门以消化系肿瘤为主的治疗科室。

刘福坤做过的消化道手术近万例,他不会记得所有的手术,但有些他记得非常清楚:多年前,刘福坤的一名癌症病患在术后十年时突发肠梗阻,被送到南京某医院进行急诊手术。术前,该患者打电话向刘福坤求助。届时,刘福坤刚在厦门结束了一场学术研讨,返宁的飞机刚落地,他就直奔该医院手术室,当时患者腹腔已经打开,坏死的肠子和乌黑的腹水暴露在手术切口外,在场的医生都吓傻了眼,邀请刘福坤上台继续手术。面对巨大的压力,刘福坤没有丝毫犹豫:“有一线希望就要争取!”立即上台,为患者切除了大约100厘米坏死的肠管,并做了消化道重建,手术进行了整整3小时。

刘福坤始终认为,要当好医生,不仅要掌握好技术,也要重视科普。深入基层向老百姓科普医学常识,才能从根源上减少疾病的发生。1995年5月,他发起成立南京癌友康复协会,把病人家属、专家、癌症患者结合到一起,帮助癌症患者身体和心理更好更快康复。截至目前,协会成员已超过1万人,帮助数千家庭重获新生。刘福坤还三次参加南京军总组织的医疗队,送医送药到农村和基层部队。南京的广场义诊活动、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栏目、南京电视台健康频道等科普节目录制现场也都留有他的身影。最近,刘福坤带领科里的年轻人推出了消化肿瘤外科的微信公众号。“做科普也要与时俱进。”他指着手机屏幕说,“别小看这个简单创意,通过这些图片和视频,能够帮助病人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少走弯路。

师者:授业,传道

在省中医院消化系肿瘤外科病房里,操着各种口音的病人、家属熙来攘往。其中大多数患者来自外地,全省乃至全国各地患各种消化系肿瘤疑难杂症的病人,都慕名到此求医。自科室成立以来,这里的病房常年饱和率超100%。如今,它已经成为全省最大的消化肿瘤外科临床中心。

中国地大人多,这里的100张病床远远满足不了消化系肿瘤患者的需求。刘福坤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仍注重科研、论文的撰写,力争为更多的病人带来福音。他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循证医学专著《循证肿瘤治疗学》,参与编写《胃肿瘤治疗学》,曾兼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实用癌症杂志、临床肿瘤学杂志、世界肿瘤杂志等杂志编委。在国内外杂志共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作为博士生导师,刘福坤还培养出一大批医学博士和研究生,如今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成为骨干人才。

省中医院消化系肿瘤外科主任姚学权是刘福坤的首批博士生之一,他说,刘福坤不仅教他们医术,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行医原则。刘福坤曾一再跟“弟子们”强调:我们的知识主要是来源于病人,病人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应该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

刘福坤的儿子刘文韬也是一名外科医生,博士毕业后,在上海瑞金医院继续从事消化系肿瘤的临床研究。父子俩曾同台为病人做手术,一起参加国际胃癌学术研讨会。刘文韬有时为了一个病人的手术方案在电话里向父亲请教,有时也会因手术后发生的并发症的治疗问题与父亲商讨。能够把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传授下去,能和儿子在医术研究一线并肩作战,刘福坤觉得分外自豪。

年近古稀,刘福坤依旧奋战在手术室内。每周除了周一门诊,其余日子一天1~2台手术,雷打不动。“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拿着手术刀。”刘福坤说,人的身体太复杂,我们目前所知道的仍是微乎其微,学无止境。希望抓紧时间,再多做些有益的工作,为病人多解决点问题。

他特别刻苦

——刘星坤说哥哥刘福坤

我们一家有四个兄弟和两个妹妹,哥哥是家中长子。小时候,家里困难,哥哥每天早上5点,从家里步行近5公里去上学,中午回家喝点稀粥,之后再匆匆忙忙走去学校。他很喜欢上学,从来没因为起早贪黑有半句怨言。到上海当兵后,哥哥也没有放弃学习,总是抓住一切培训学习的机会。从零开始学医、学英语,读原文书,每一次上培训班考试,他都名列前茅,成绩特别好。

出去求学工作,不管走到哪里,哥哥都时刻牵挂着家中的亲人,隔三差五地打电话回家关心弟弟妹妹们的学习和工作,鼓励大家“凡事要靠自己”。到南京后,只要遇到靖江籍的病人,哥哥不论多忙都会亲自上阵,帮家乡人做好安排。

每年春节,哥哥一家都会回靖江和亲人们团聚。虽说是回靖过年,但他一刻也不得停歇。上门请他看片子、看诊的病人来了一拨又一拨,哥哥也从来不嫌麻烦。不论多忙说话都温温和和,让人看了很安心。在我眼里,哥哥还是像小时候一样喜欢看书。他总是捧一本书在手里阅读,每次回靖江也会随身带上好几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