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增加粮食需求200亿斤 江苏确保3300万亩水稻生产

09.08.2015  12:09

   “口粮自给”出路在科技

  

  新华报业网讯 当前我国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需关系进入新常态,总量基本平衡,但面临结构性短缺且长期性偏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口粮自给,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8月8日,由省人才办、省农委共同举办的第三期江苏创新创业大讲堂在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举行,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科技,只有“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才能稳产量、强产能。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每年大体增加粮食需求200亿斤,肉类需求80万吨,预计到2020年,粮食需求量将超过14000亿斤,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转变。张桃林认为,今后要更加注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从偏重土地产出率向注重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并重转变,从偏重产中研究向产地、产中和产品质量安全及产后储运加工的全过程覆盖研究转变。

  省农委主任吴沛良表示,从今后的发展看,粮食需求量刚性增长趋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约束矛盾越来越突出,保持粮食持续稳定发展,稳步提升粮食产能是重中之重的任务。“在粮食连续增产的高基数上,对粮食安全的要求不再是片面追求产量的增加,而是要保持粮食产能的持续增加,关键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粮食生产的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产能。对全国来说,粮食安全的底线是‘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对江苏而言,就是要保持700亿斤左右的粮食产能,突出3300万亩以上的水稻生产,确保‘供需平衡、口粮自给’。

  记者了解到,我省的农业综合产出能力、农民收入水平、农业装备和技术水平、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农村改革创新等许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但是在粮食连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高起点、高基数上,也碰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增收难度大。吴沛良介绍,要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长期以来,农业比较效益一直偏低,在农产品价格和生产成本‘双重挤压’的作用下,靠提高价格增加效益的路子是行不通的,关键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用新的理念和方式发展农业、增加效益。既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效益,又要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从生产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通过组建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产前延伸到种子种苗、农资统一采购等环节,产后延伸到统一收获仓储、统一品牌销售等,让农民分享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增值效益。此外,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挖掘农业增效潜力,把‘互联网+农业’运用到农业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推进物联网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大数据、云平台等发展;把光伏发电等现代工业与高效设施农业等融合发展;在农业生产功能的基础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的生态、文化、旅游功能等等。”

  据了解,到2020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提高到70%,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以上,农业劳动生产率将翻一番、达到人均9万元。 本报记者 吴琼

编辑: 燕志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