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础技能型“射击”到实战应用型用枪

11.03.2015  18:40
    2014年以来,江苏省南京市公安局对基层一线民警进行了一遍轮训和考核,合格率达到了98.7%,有效保证了一线实战部门和基层所队领导骨干,以及参与街面执勤巡逻、突发事件处置等一线警务活动的基层民警能够合法佩枪、正确用枪,实现了民警从不愿摸枪、害怕用枪到敢于配枪、熟练用枪和规范用枪的转变,切实提升了全市公安机关民警武器警械使用法律素养和实战应用水平。   “教育培训是第一生产力,强化民警素质出战斗力。”南京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徐锦辉表示,要通过科学有效的实战训练,提升全局民警实战水平,增强服务的实战本领,进一步强化武器警械使用能力,切实为平安南京法治南京保驾护航。   由一知半解到遇事能判断   【难题】一些民警对武器使用的法律依据和政策规定一知半解,与“准确把握武器使用的法定情形条件”有不小差距,不能正确适用武器使用的相关法律法规   【做法】通过深度分析警察使用武器在法律适用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应吸取的教训,让民警做到条文能知、内容能解、遇事能判   “因为犯罪行为人手中没有枪,我认为不符合武器使用规定。”   “我认为符合,因为这种情况属于‘驾驶机动车,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的情形’。”   2014年5月19日,在南京市公安局人民警察训练学校武器训练课上,当看完一段使用武器的案例视频后,就视频中的枪支使用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刚刚参加警用武器专项培训班的30名基层民警出现了不小的分歧。   然而,当两周的学习即将结束时,该班30名民警的看法却取得了高度的一致,大家一致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应该使用武器。   仅仅两周的时间,为何会出现如此转变?   长期以来,民警关于枪械的训练仍停留在会打枪、打得准的基础训练上,南京市公安局人民警察训练学校校长王月兵表示,为积极应对当前反恐等面临的严峻形势,民警勤务活动中在使用武器时需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正确的措施,有效地履行职责,能够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判明,合法、安全、有效使用武器制止犯罪。   而警察使用武器的首要原则就是依法使用武器。   为了让民警敢用枪、会用枪,做到法律条文能知、内容能解、遇到突发事件能快速判断,南京警方将有关武器使用法律法规的内容编成题库,题库的内容在公安内网上公开,要求参训的民警自学相关法律法规,熟悉题库内容,并参加网上的随机测试。   此外,开设《警察使用武器的法律适用》课程,从正确认识警察使用武器的法律依据、目的、法定情形和程序等6个方面,对现有的关于警察使用武器法律法规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帮助民警提高武器使用方面的法律素养。   为了让教学训练更有针对性,南京警方多方面收集国内外警察使用武器的案例,通过案例解析的方式,深度分析警察使用武器在法律适用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应吸取的教训。   从畏惧紧张到冷静应对   【难题】武器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致命性,很容易使人产生畏惧心理,日常工作中,不少民警接触枪支较少,极易闻枪色变   【做法】心理训练教官走进靶场,与武器技能教官一起设计课程,在民警使用武器前,增加“抗压训练”,模拟实战情境,提高民警使用武器的临战心理素质   今年1月8日,在南京市公安局2015年第2期司升司武器实弹射击现场,市公安局人民警察训练学校心理训练教官来到靶场进行现场指导。   “由于平时接触少,在射击中民警普遍存在畏惧心理,比如部分学员会出现手颤抖、枪掉地上、枪口晃动范围过大等问题,而这会带来系列安全隐患,也极不利于民警使用武器能力的提高。因此,训练中,及时的心理调适非常必要。”心理教官权民表示。   自2013年以来,每当遇到实弹射击,权民等心理教官都会出现在靶场,进行现场指导调适。   除了心理教官外,担任靶位安全工作的辅助教官也全程参与到了射击中。   丁华峰就是担任靶位安全工作的辅助教官之一,他说自己以前只负责参训民警射击过程的安全,现在增加了一对一关注参训民警在射击训练中的心理变化并及时做出调整。   为了准确掌握每名参训民警的心理状况,教官在施训前对民警开展心理测试,对测试结果中出现明显焦虑、抑郁、强迫症状或最近工作、学习、生活中出现应激事件的民警,在后续的心理培训中对其重点关注、辅导。训练中,通过有挑战性的心理行为训练科目,引导民警逐渐在行为中改变认知,通过多次训练形成习惯,积淀出良好的心理品质。   为使武器训练更贴近实战,民警训练中增加了“抗压训练”,即在民警使用武器前,模拟实战情境,设计一些挑战民警心理素质的环节。心理咨询师会于训练前对安全员进行常规的“现场调适技巧”培训,训练中则由靶位上的安全员一对一关注并帮助民警调适状态,使民警学会实战用枪中快速地自我调适。   从单一技能到实战操作   【难题】多变的执法现场与一些民警对武器的不熟悉产生矛盾,配枪巡逻怕走火,现场执法怕抢枪,遇到警械故障束手无策,遇到突发紧急情况极易慌乱   【做法】重点加大更加贴近实战的武器操作安全意识、枪械故障快速排除能力、现场处置中民警对武器的防控能力以及快速出枪精准射击的能力等四项操作技能训练   “上次,二司升一司时,射击课就是教我们据枪、瞄准、击发,打中靶,达到环数,便算过关了。现在,从如何配枪、取枪、装子弹、出枪、上膛、据枪、瞄准……全部由我们自己来完成,除此之外,还要训练安全操作、故障排除、防抢夺、快速出枪等技能。”2014年9月9日,作为司升督民警中的一员,34岁的南京市公安局浦口分局民警崔璐琦对武器训练课程印象颇深。   从贴近实战需要出发,南京警方在训练中更加注重民警武器操作安全意识养成,总结了武器操作安全7条。7个环节涉及使用武器的前、中、后3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存在多个安全点,每个安全点就是一项安全环节。通过训练抓住这一系列的环节,不断强化,使民警逐步形成行为习惯,达到培养安全意识的目的。   为预防枪支被抢,加强了保护、固定、解脱、距离等4个方面的应急处置训练,从而使民警在实际运用时,做到遇事不慌,控制好自身,运用好技能,保护好枪支。此外,通过重点训练民警掌握快速判明目标、快速出枪、快速射击的动作要领,有效促使民警能在近距离准确命中目标。   从技能训练到实战应用   【难题】常规技能的训练与实战执法有一定距离,导致一些民警无法在警务实战中准确判明,真正做到安全、有效、合法地使用武器   【做法】“警用武器应急与对抗”科目包括自我保护能力的建立、应急状态下的武器使用等。既强调法律在技能中的实际应用,又注重民警使用武器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以前考核的是胸环靶的上靶环数,现在考核的则是特定靶标上的命中发数……”南京市公安局人民警察训练学校副校长方传新说。   民警训练中,综合实战应用训练是“警用武器‘四位一体’实战训练法”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前面3项训练的集大成,是技能和警务实情的结合。由于心理素质训练、法律素养教育、武器基础技能训练给警用武器综合实战应用训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使警用武器的综合实战应用训练成为可能。   在实战化训练中,南京警方通过情景模拟武力升级、模拟实景应急与对抗等方式,不断提升民警武器器械实战应用能力。其中,模拟实景应急与对抗就是充分利用攻坚楼、模拟街区、战术射击训练房、靶场等硬件设施,根据现实勤务中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解剖,总结成功以及失败的经验、教训,找出训练的重点和难点,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出手必胜、战之必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