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彰显南京江宁宜居宜业之美
13.01.2015 10:56
本文来源: 农业委员会
突出城镇功能提升建设现代化生态品质新城
南京市江宁区的新型城镇体系不仅落实在东山副城,还落实在加快建设该区汤山、麒麟、禄口、滨江等4大新城,培育建设淳化、秣陵、谷里等10个新市镇,推动副城、新城、新市镇、新农村协同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现代化新城区。
在南京市江宁区,东晋、东吴文化融入现代都市文明;万达、金鹰等商业综合体体现了城市的现代气息;汤山温泉国际旅游度假区等一批自然人文景观成了南京旅游新名片。生态品质新城建设还体现在社会治理服务水平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和生活宜居提升上,加快建设社会福利中心、市民中心、医疗服务中心等民生工程,打造了杨家圩文化商贸休闲广场,一批“城市绿肺”和“城市客厅”即将建成开放。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27.7%,城镇绿化覆盖率达47.2%,在全市率先(唯一)实现“森林镇街”全覆盖,初步形成“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美在景中”的宜居空间。
留住“诗意江南”农民“守家挣钱”
这几年,通过政府主导、资本下乡,南京市江宁区成功打造了以黄龙岘、世凹桃源、石塘竹海、朱门人家、大塘金等16个都市生态休闲旅游示范村,品牌优势日益凸显。江宁立足“立于生态、兴于经济、成于家园”理念,保持原有的山水风貌和乡土风情,挖掘山水茶竹花石等文化元素,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大思路,做到生态保护与适度利用相统一、产业发展与富民强村相促进、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30多公里长的旅游廊道和绿道系统打开了昔日封闭的山水村落,把美丽乡村串联成珠,乡村旅游从孤立的“盆景”变成了“百花园”。
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大大改善了南京市江宁区的农村面貌和社会结构,凋敝的乡村重现活力,取得了活化资源、美化环境、富民增收的综合效应。目前,全区休闲农业已吸引游客1535万人次,实现收入50.5亿元,经营户年收入普遍达30万元,农户资产平均增值50%以上。农民守着家门口的自然美景,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成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突出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得以协调发展
在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南京市江宁区深入推进园街联动战略,打破了资源、产业、招商、管理等方面的行政分割,逐步实现经济发展功能向园区集聚、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向街道下沉,形成全方位双向互动机制。
在这一过程中,城乡资源得到重新配置,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金投入均向农村延伸。目前,南京市江宁区每年保障充足的财政投入美丽乡村建设,村庄环境整治率达100%,10个街道全部建成国家生态街道,农民不出社区即可办理19大类151个民生社会事项。
作者:王永建 陈翔
本文来源: 农业委员会
13.01.2015 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