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国标”治污 回应“民标”诉求
海门环保局的思考与探索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经济新常态下,环保工作压力大、风险大、难度大。面对环境投诉,环保部门常常会遇到“国标”与“民标”这两个标准之争的问题。
在实际执法工作中,对监管部门来讲,要求企业执行“国标”,必须达标排放;对群众来说,即使企业达标排放了仍然不行,有人觉得还有污染存在,影响了生活质量;而企业往往认为,年年有投入,年年在改进,可是仍然年年挨骂、挨罚,不公平……在多方信息沟通不畅的语境下,围绕环境的纠纷矛盾层出不穷。
认清四大矛盾
理解“标准”之争
在海门环保局看来,政府、企业、民众的标准之争折射了环境执法工作中的理念困局,亟待去厘清。
所谓“国标”,是指由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国家标准;而“其余所谓的标准”其实都不是真正的标准,而是站在不同立场从各自角度所期待的“标准”:比如“民标”,是指老百姓的人体感知度或是人民群众期待的“民众标准”;比如“企标”,则是企业认为自己执行的标准。
“环境执法面对的一个困局就是‘国标’在坚挺,‘民标’很超前,‘企标’很无奈,归根结底我们需要协调好各方利益。我们有必要正确认识当前社会与经济发展进程中凸显的矛盾内核,切实妥善解决环境信访问题,回应民众期待。”海门环保局局长张健说。
首先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环境敏感期共存、环境问题高发期与环境意识升级期叠加的特殊阶段。既要实现全面小康,又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这些目标需要环境容量来承载,需要转型升级来保证。在一定时期内,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还需要一个“消化”过程。
二是环保现状和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环境信访折射出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衡量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自我保护意识在不断提升,对环境的呼声和要求越来越强烈,以前能够容忍的现在不能容忍,以前可以解决的现在解决不了。
三是环保队伍和环保任务之间的矛盾。现在基层环保部门普遍出现人手少、任务重的现象,面对高发的环境信访、各类的专项整治、上级的频繁检查等,基层环保人员疲于奔命。环保团队是“疲惫之师”、压力之师,没有白天和黑夜,没有机关和基层。
四是环保职责和社会误解之间的矛盾。按照环保法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对当地环境质量负责,然而现实就是环保部门在“背锅”。河脏了、水臭了,乱倒垃圾了、秸秆焚烧了、企业排污了,往往就是环保部门有责。环保的工作常常被误解、质疑、指责,环保团队的职位更多意味着付出、担当和风险。
实施“理性治污”
经济环保和谐
目前,确实存在一些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业,比如化工、电镀、印染等。如果机械呆板地行政执法,照本宣科地教条执法,就可能变成单一的送罚单、贴封条,不整改的拉闸断电,顶风作案的司法移送。如此治理,一批企业甚至部分行业就会关门歇业,给经济发展带来沉重打击。海门市环保局在工作中坚持先进理念引领,促进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共同发展。张健将之归纳为“理性治污”,就是“承认昨天,正视今天,拥抱明天”。“治理一个地方的环境污染既要解决历史问题又要协调和谐发展,不能只是重拳打击,也需要铁汉柔情的一面。”
以发展理念引导企业治污,“铁腕治污”不是把企业治死而是把企业搞活。治理企业污染,根本目的在于解决企业造成的环境问题,把企业引上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机针行业曾经是海门的重要工业行业之一,其自建的电镀车间大多存在环保手续不齐全、生产工艺落后、环境污染严重、污染治理困难等问题。为解决这个行业的环保难题,环保局不是简单地处罚、关停,而是借助污染治理这个手段为行业生存找出路。历经22个月,环保局把18家机针企业的21条电镀生产线整合成4条镀铬生产线和1条镀镍生产线,集中至手续齐全、治理到位的专业电镀企业生产,使机针行业得到了转型升级,既解决了环境问题,又保住了传统产业。
以辩证理念督促企业治污,“渐进治理”给企业改进空间并获得百姓认可。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污染物有不同特征,既要区分轻重缓急,又要讲究效率效果,从辩证的角度看待排污企业,肯定他们曾经做出的贡献,调动他们治污环保的内生动力。为提升印染行业污染治理水平,环保局用两年时间督促全市27家印染企业投入治理资金6708万元,建设了一批提标升级和中水回用工程。橡胶再生加工是海门的传统产业,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引发百姓不满。环保局不是以处罚企业来平息民怨,而是积极帮助企业寻求新工艺、新技术,提供相关信息和治理培训,促进企业不断提升治污水平和环境管理能力。连续两年督促14家再生胶生产企业投入1000多万元,新增31套废气治理装置。整治后,由橡胶废气引发的环境投诉量减少了一半。
以服务理念助力企业治污,“专家把脉”解决问题提升防治水平。环保部门不仅有执法功能,更有服务职能,帮助企业制定和实施可操作的规划是体现其服务职能的关键之处。近年来,化工整治始终是海门环保的主题工作之一。环保局不单向企业下达整治任务,还帮助企业寻找治理技术和治理单位,共同研究治理方案。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的技术优势,组建环保专家服务团队,与污染治理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帮助企业把脉问诊。为提升化工园区污染防治水平,环保局在解决单个企业的达标排放后,及时组织开展了特征因子专项治理,为9家化工企业找出排放量大的特征污染因子,通过建设专门的治理设施,帮助园区企业稳定达标排放,得到了企业和属地政府的好评。
兼顾“国标”“民标”
纾解百姓怨气
近年来,海门环保将达标排放、总量控制作为立身之本、立岗之本,通过严格执行“国标”,督促企业治理污染从而推动环境问题的切实解决。
“我们将随机抽查作为日常监管的主要方式,按季度确定监管对象,随机抽取监管企业和执法人员。这就是我们制定的执法‘双随机’机制。”今年以来,海门市每季度随机抽取18家重点污染源和70家一般污染源作为当季监管对象。双随机监察中,现场同步监察和监测,使用移动执法装备联网报送全省执法平台。张健说,推行这个机制的目的就在于保障环境执法的公平性,杜绝执法过程中的“灯下黑”问题。
海门环保人还创新性地采用“飞检”方式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大对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的监管和执法,依法打击各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3月8日,海门环保组织3个行动小组,对17家环境信访问题企业进行暗查,查出11家企业16个环境问题。5月16日至18日,对全市18家印染企业突击检查,对发现存在超标排放行为的5家企业立案查处。6月8日,组织6个突击小组,对灵甸、青龙化工园区内12家化工企业突击夜查,重点检查化工企业废气治理设施运行情况。1-10月,累计“飞检”行动21次。
在“国标”面前,海门环保局还注重“民标”实际,面对面倾听百姓的呼声,从老百姓根本利益出发,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及时化解环境矛盾纠纷。
今年6月5日,海门环保局以治理污染,解决群众切身问题,开展走帮服活动。对市委交办的59个环境问题全部分解,16组人员针对反映人的问题回访沟通,对需要整改的环境问题,发注整改通知书;对一时难以解决的,向群众说明情况,商量解决办法和途径;对需要转交区镇落实的,发出转交函;对需要相关单位协调解决的,发出告知函;对需要面上研究的体制机制问题,提出政策性建议,努力做到“国标”与“民标”的有机统一。
环境保护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昂首挺胸、扬眉吐气地干,既要保护好环境,又要保护好环保干部。然而,很多时候,老百姓往往把对环境问题的怨气撒向环保部门,认为是环保部门不履职造成了环境问题。针对于此,海门环保积极引导群众认清污染的责任主体是不法企业,让群众知晓环保部门的实际行动,从而与群众形成对污染同仇敌忾的“命运共同体”,纾解百姓的怨气。
( 万晨 辛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