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发展 迈出坚实脚步

11.03.2016  11:40

  “十二五”南通科技创新工作回眸

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指导学生科研 南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创荟”活动现场 中远船务打造的钻探平台 南通高新区 南通中远船务启东基地 南通中天科技成功开发深海光传输系统 全球规模最大的首套制浆造纸尾水零排放成套工艺装置在通建成

  “十二五”期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南通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及发展模式。一批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为经济“迈向中高端”积蓄着新动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4万亿元,成为省内第4家跨进“万亿俱乐部”的城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达到60%。

  坚持区域创新龙头引领

  从机制、体系、组织层面坚定不移走开放式、网络化、集聚型创新之路。

  建立了开放共享机制。与北京、上海、南京等8个高校、科研院所密集地区和中科院系统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构建了开放的产学研合作格局;以行业、产业链为纽带,牵头成立3个国家级、14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形成了系统创新体系。构建了以国家高新区为龙头,以省级高新区“三创”核心区为重点,以科技园区为基础的“创新载体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南通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引领,清华大学南通创源科技园、中科院南通光电工程中心、南京大学南通材料研究院、南通家纺产研院等重点大院大所为支撑的应用研发体系;财政投入引导、人才支撑、政策扶持、科技金融“四位一体”的“创新保障体系”。

  坚持区域联动推进。以推动创建江苏省创新型试点县(市)、乡镇为抓手,整体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建成26个省级创新试点县(市)区和乡镇;坚持质量强市、智慧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市等创建工作协调推进,共同营造区域创新格局。

  坚持创新转型同步共进

  以转型为方向,以创新为驱动,增加内涵、提升质量,努力实现技术创新与成果产业化“双轮驱动”。

  结合南通板块经济发展的实际,以特色产业基地为抓手,增强产业的创新元素、竞争实力。在主导产业上,推动海工船舶、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精细化工、装备制造、轻工食品等六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往特色上转,往高端上转,占领发展的高地。在新兴产业上,确定“3+4”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分类制定政策,分类落实措施,由专门的队伍、专门的载体去推动,以重点突破带动产业整体发展。

  建成船舶海工、现代家纺两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海洋工程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二,占据全国海洋工程市场1/3份额,海上(潮间带)风电场装机规模居全国之首。在通用航空、机器人、生命科技、智慧建筑等领域催生了一批“种子”产业,重点产业和企业正由生产制造加速向研发创新和构建营销网络、商业模式转变。

  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按照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的培育模式,狠抓企业创新主体培育,突出梯队发展、层级提升。目前南通拥有民营科技型企业7000多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50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省级11家,培育了南通中远船务、中天科技等一批行业领军型企业。

  推动创新责任落到企业。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企业创新资源配置能力、自主研发能力和开放创新能力逐年提高。据统计,南通市85%以上的研发投入由企业完成,85%以上的科技平台建在企业,85%以上获奖成果来自于企业,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85%以上进入企业。

  推动研发机构建在企业。坚持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重点、市级为基础,强势推进企业研发机构提升质量。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建有研发机构比例达到了97%,居全省首位。

  推动创新资源引到企业。围绕产业链完善创新链,集成科技创新资源,聚焦重点企业。南通已与全国15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近5年累计组织产学研活动130余场次,促进1600余项科技成果来通转化和产业化。

  坚持高端人才核心支撑

  2009年,南通市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确立了人才强市战略。此后陆续出台颁发了《关于实施江海英才计划的意见》以及《南通市江海英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2012年又制定颁发了《南通市产业人才发展312行动计划》,决定实施“顶尖人才专项计划”“人才团队专项计划”“企业紧缺人才专项计划”。

  这一系列政策,对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来通创业的人才(团队)和到企业实施创新项目的工程技术关键人才(团队),通过资金补助、配套投资、全额贴息等方式给予扶持。同时对优秀人才给予购置商品保障房、购房补贴、生活津贴、子女入学等特定待遇,对特殊优秀人才还实行一事一议特别优惠政策,吸引、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产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

  坚持多措并举强化保障

  以改革的思路来推进创新,做好“市场主导、政府协同、资本融入”的大文章。

  强化科技投入支撑。发挥财政科技资金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撬动效应。推动财政科技投入刚性增长,支撑创新成果研发、转化和产业化。南通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从2010年的1.2亿元已逐年增至2015年的3.2亿元,翻了一番多,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大幅增长。

  强化政策支撑。先后出台财政资金聚焦“三新”发展、人才引进、科技与金融融合等近20项政策意见,形成了整合资源、聚焦重点的政策支撑体系。

  强化金融支撑。建立了“银行支撑、担保支持、创投优先、财政扶持”的“四位一体”科技金融联动机制。积极开发科技保险试点,推动专利权质押融资。大力引进创投、风投、股权投资等机构。南通成为江苏省首批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全市创投、股投企业达到157家,创业投资规模突破100亿元,畅通了技术与资本的对接通道,加快了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进程。

  坚持创新创业深入推进

  出台《大众创新创业南通行动计划》、《南通市市区科技型初创企业和创业团队创新创业创意项目补助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释放创新创业活力。

  开发建设了“创新南通”服务平台,成为全省首家能够为市内外各类创客、团队在南通创新创业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的创新创业平台。建立了“创新南通”平台运行管理机制,形成市县联动、首问负责、有问必答、专家支撑、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的工作网络。

  “创新南通”平台开通了手机APP和微信公共号,注册用户可以享受量身定制的创新创业导航服务,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并点击直接申请入驻,报名参加“通创荟”等系列活动,了解各类特色双创载体情况,获取全市最新政策信息,浏览和发布最新科技成果、融资需求及技术需求信息,向技术专家、院士预约咨询创新创业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在创想邦论坛与其他创客一起碰撞思想火花、寻找商业机会等。

  运行5个月,就有16个众创空间、32个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全市13个产业的34家省级院士工作站、35个院士团队和64位国内高校院所的知名专家加入链接,为平台提供了有力支撑,方便创客进行创业导航。“通创荟”是平台的线下活动形式,目前已组织“通创荟”投融资对接主体活动2场、通创训练营5场、通创分享汇3场、创新创业大赛3场,引起了市内外众多科技创新资源、创投机构、创新创业团队的高度关注。来自北京、上海、苏州和南通本土的55家投资机构齐聚南通,成立了南通市创新创业投资机构联盟。“创新南通”平台和“通创荟”已成为南通市服务创新创业的特色品牌。

  满载“十二五”的辉煌,带着对“十三五”的期待,南通站在新起点上。坚持创新发展走向明天,南通步履铿锵迈上新征程,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国家创新型城市目标,初步建成长三角北翼创新中心。

  夏亚宏谭德进李汝贤

编辑: 顾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