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方案被打回 期待“磨”出文保范例

27.11.2015  12:16

  “苛刻”一点不是坏事,它可以帮助一个地下文物丰富的古城,找准城建节奏与边界,建立成熟的文保规则。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伍里川

  日前国家文物局打回《关于审批〈南京地铁5号线选线规划设计方案〉的请示》,要求对所报“选线规划设计方案”和“文物影响评估报告”进行补充和修改,这意味着南京需要拿出“升级版”的优选方案才能通过审批。(详见今日快报封6、7版)

  南京地铁5号线采取文物安全审核前置的程序,系国内首次;由“先立项再文保”变为“先文保再立项”,同样被各方称为史上最严。

  在首次和最严烘托下,南京为方案继续“长考”具有深远意义。对方案被打回,江苏文物局表示将组织专家论证修改方案,南京也将完善方案。

  这是一个积极的、配合的信号。我们深信,南京地铁5号线好事多磨,“”出一个国内范例。

  放眼5号线方案“赶考”的过程和各方对地下文物的空前“呵护”,“苛刻”一点不是坏事,它可以帮助一个地下文物丰富的古城,找准城建节奏与边界,建立成熟的文保规则。

  这里面当然有一种外人难以体会的苦恼。重修方案和各种返工一样,是一个小小的打击,意味着努力了半天还在原地打转。地铁必然延迟施工。对方案进行修缮又意味着此前已经基本形成共识的环节又要重新开始审视,甚至需要面对新的利益博弈。毕竟5号线试验段立项已经完成。何况,这份被打回的方案,其实是一份有多个亮点的文件。比如,此前3号线和4号线文物环评范围在150米,5号线方案则扩延到200米。这个数字的变化,体现了江苏、南京保护文物意识的提高,也意味着地下文物保护由此得到了更大的空间。

  不过,在文保问题上永远应该精益求精。国家文物局的修改意见直指问题,整改要求明确,有的直指空白。比如说,要求论证拟采取减振措施在解决长期微振动问题上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尤其是对距离轨线较近(<50m)的文物,详细论证仅采用液体阻尼钢弹簧浮置板道床是否能够满足《古建筑防工业振动技术规范》的相关文物安全要求;补充沿线相关地质详细资料,论证在地层流失率≤5%的情况下,盾构机开挖过程对文物安全造成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相对照,这里面显然有功课需要补做。

  是对一项存有遗憾的优良方案做老好人,还是认真查找问题,及时补漏,从而令最后出炉的方案更科学,更权威,面对复杂、突发局面时更能化解危机、扩大文保赢面,国家文物局做出了正式回答。这样的回答是民众希望听到的,也符合江苏、南京有关方面的初衷。

  南京地铁5号线,全线涉及183处文物点,包括具有历史地标性质的明城墙、朝天宫,所谓“对南京千年文脉影响最大的地铁线”,不能不加以十二分的小心。文物一旦遭到破坏,就再无弥补机会,而地铁建设可以为文物绕路、延期已经是共识。

  近年来,福州为抢地铁进度令考古提前结束,以及多个地方不经文物部门审批就大肆施工从而破坏文物的反面事例,让人更加认识到文物部门实行铁腕审批,并且常态化、制度化的必要性。

  其实南京城建规划,对文物保护一直很重视。从地铁1号线到地铁4号线,南京地铁为文物“让位”已经不是头一回。5号线方案被打回,再次提醒我们,对城市文物保护,不仅要注重眼前和当下,还须防患于未然。

  在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这一严峻考题下,希望南京精心打磨,拿出更好的方案,“”出一个文保范例。

编辑: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