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纸媒如何做大做强文化报道

21.05.2015  10:14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物质生活的空前丰富,让人们对高质量的精神文化消费有了越来越多的迫切需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需求,赋予了新闻媒体对文化报道更多、更大的使命和任务。


  在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中,传统的地方纸媒如何做大做强文化报道?笔者结合近10年一线新闻实践,从拓宽文化视野丰富报道内容、狠抓本土特色擦亮地方元素、借助主题活动释放最大能量等方面进行粗浅探析。


  拓宽文化视野 丰富报道内容


  什么是文化?文化报道报什么?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说:“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的界定也越来越趋于开放。我国文化学者李二和先生认为,文化是生命衍生的所谓具有人文意味的现象,是与生俱来的。许多生命的言语或行为都有着先天的文化属性。


  丰富的内涵决定了文化不仅是人们沟通交流的载体和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陶冶情操、完善自我的重要活动,还是熏陶和指引人们向美向善的重要软实力。党的十七大把“文化软实力”写进报告,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重要部署,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各级政府、有关方面对文化高屋建瓴的部署和建设,都为新闻媒体的文化报道提供舞台并创造了条件。


  但长期以来,不少人对文化报道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偏差。有人以为文化报道就是报有影响力的大型演出,有人以为文化报道就是报高规格的大型展览,还有人把文化报道等同于娱乐圈内的明星新闻,导致文化报道的视野狭窄。笔者以为,做大做强文化报道,就必须不断拓宽文化视野,牢固树立大文化观念,全面丰富报道内容。


  挖透本土特色 凸显地方元素


  地方媒体报文化新闻的主要途径有二:一是转载大型权威媒体文化新闻,二是采编本土文化新闻。笔者以为,地方媒体要做大做强文化报道,就必须做大做强本土文化新闻,而要做大做强本土文化新闻,就必须挖透本土文化特色,擦亮地方文化元素,用独具本土特色和地方元素的文化报道来吸引读者、滋养读者、鼓舞读者,弘扬文化。


  浙江海宁是王国维、徐志摩、金庸等一大批名人的故乡,“名人文化”是海宁一大文化特色;海宁硖石灯彩历史悠久,“灯文化”也成为海宁的一大文化特色。在多年的驻地文化报道中,笔者都以海宁文化特色为核心,及时捕捉并深挖与其相关的一切文化信息、文化活动、文化人物和文化现象等,并以所供职媒体《南湖晚报》的独特视角和新闻处理方法,对其进行深加工,既挖透本土特色,又擦亮地方元素,让新闻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比如,《南晚湖报》连续多年对徐志摩研究和徐志摩相关活动的报道,深挖了海宁名人文化,激发了很多诗歌爱好者对于诗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有些报道还被大型媒体转载,更好地弘扬了海宁名人文化。


  借助主题活动 释放最大能量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所有地域都有主题文化活动。作为地方纸媒,如能提早吃透这些主题文化活动,围绕这些主题文化活动适时有效地进行策划,准确地获取信息,最大限度地释放能量,则对做大做强文化报道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931年11月19日是诗人徐志摩遇难日。2005年起,中国诗歌学会、浙江省作家协会和海宁市政府开始在海宁举办徐志摩诗歌节,每届徐志摩诗歌节都定在11月19日。笔者在每届诗歌节前充分了解政府层面活动的同时,还密切关注众“摩丝”的海宁活动,并考虑如何借助主题文化活动充分释放媒体能量,实现新闻报道的最大化效果。本着这一考虑,笔者在多年的徐志摩诗歌节系列活动报道中,不仅报道政府层面诸多亮点,还设法服务并报道了一大批“摩丝”共赴诗之约的文化活动,每年关于徐志摩的报道都会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


  激活沉睡史料 打通“任督二脉”


  大凡县级以上城市,都有县志(府志、州志)等丰厚的史料著作,这些史志包罗万象,涵盖了一地历史、地理、人文、风物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是一地古往今来的百科全书和非常厚重的文化遗产。平时,这些著作及著作里的浩瀚史料大都在书架上“睡觉”,可只要善抓时机,激活沉睡的史料,打通“任督二脉”(让史上文化与当前文化热点相贯通,让地方文化与全国文化相融合),也有利于做大做强文化新闻。


  上海世博会举办之际,笔者注意到,在早已泛黄的《海宁州志稿》里,详细记载了中国世博第一人李圭补任海宁知州的一些事迹。李圭从1876年的费城世博会归来后,面对海宁城乡水利失修、旱涝频发等种种问题,他励精图治,促进了海宁各项事业的大发展。笔者获此线索,激活沉睡的史料,以《中国世博第一人和海宁的特殊渊源》为题采写的文化报道在《南湖晚报》整版刊发后,又被杭州党报等媒体全文转载。后来,这篇稿件还被全文编入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世博浙江风》一书。


  2014年,中国大运河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对此文化事件,我们获悉海宁长安镇青年方林峰从2006年获悉门前大运河即将申报“世遗”起,便栉风沐雨跑遍长三角,搜集了数百件有关长安运河文化、运河遗产的珍贵史料及实物,并通过多种途径让饱经沧桑的沉睡的史料熠熠生辉。在此过程中,他还作了许多关于如何更好保护大运河的思考。方林峰的运河申遗梦是大运河沿岸一个普通群众的运河梦,也是无数大运河沿岸群众的运河梦。我们对此深入采写,激活沉睡的史料,也将地方文化新闻与全国性重大文化新闻融会贯通,宣传了地域特色,丰富了报纸内容,做活了文化报道,吸引了众多读者,并受到了读者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