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疆种下希望 叫醒全乌恰的花开

20.07.2021  22:06

  晚上10点,内地城市结束了一天喧嚣、平静入夜之时,在帕米尔高原上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太阳还没有落山。

  75岁的柯尔克孜族牧民祖来哈·加克甫平躺在床上,因为不慎扭伤,无法下地行走,她被纳入了常州援疆扶贫项目“强脊计划”。

  术后第二天,援疆医生告知可以下地活动,但她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动了刀子的病人,只想躺着,但越休息越思念草原。

  夏季是牧民们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上山放牧的收成决定一家今年的收成。与祖来哈·加克甫的思念相比,48岁的牧民吐尔汗巴依·托合托逊已在海拔3000多米的玉其塔什草原挥舞扬鞭。

  乌恰,柯尔克孜语意为大山沟分岔口,是我国版图的最西端,是祖国大地送走最后一缕阳光的地方。

  因为援疆,祖来哈·加克甫、吐尔汗巴依·托合托逊…… 这些陌生的名字逐渐走进常州人民的心里;因为援疆,常州也在当地的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回族的同胞心里,种下紧紧相拥的种子。

  牧民们惦记的玉其塔什草原是离天空最近的地方

  “强脊计划”让牧民挺起“脊梁

  夏季来临,吐尔汗巴依·托合托逊一度心急如焚。因为不久前,他还因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无法下地行走。

  吐尔汗巴依·托合托逊是“强脊计划”,第二期第1例患者。术后第二天,吐尔汗巴依·托合托逊在腰围保护下下床活动。虽然耽误了放牧时间,但吐尔汗巴依·托合托逊还是在七月初,赶着他的羊群走上了新疆南部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夏牧场。

  地处帕米尔高原,乌恰99.8%的土地是山地、戈壁和荒滩,风沙大,环境恶劣。畜牧业是乌恰重要支柱产业,牧民辛苦劳作、骑马导致脊柱受损的情况非常常见。以往这类病人需要前往一百多公里以外的克州人民医院或者喀什才能得到手术救治,急症患者极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脊柱手术普遍偏高的费用,也给贫困的乡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作为常州市第十批定点援建乌恰工作组医疗队成员,脊柱外科博士周栋和蒋羽清来到乌恰县人民医院后,分别担任院长和外二科主任,他们依托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徐南伟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远程支持,全新打造了以骨科专业为主要诊疗方向的外二科,找准脊柱疾病高发这一痛点,大力发展亚专科。

  第一期“强脊计划”从2020年5月28日启动,为期一年,计划在全县招募10名,需要进行相关脊柱手术的贫困病人,并免除所有费用。截至今年5月底,“强脊计划”远超当初计划,已成功为18名乌恰县贫困牧民实施手术。

  这18例病种包括,颈椎退变性疾病、脊柱创伤、脊柱感染等,手术方式涵盖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椎管内病灶清除术、椎间孔镜手术等先进术式,多例手术为乌恰甚至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克州)首例,所有病人恢复良好,高水平、高质量的脊柱外科救治,得到边疆百姓的认可。

  “有几个脊柱侧弯的小孩,来的时候太严重了,这边的麻醉科、ICU都跟不上……” 受困于设备、器械短缺等现实,这种无力感一度让周栋和蒋羽清备感失落。

  今年6月,“强脊计划”第二期启动,目前已完成第二期病例3例。

  “还有几个病人等着呢,做完回去比较踏实。”7月13日,是蒋羽清援疆一年半结束的日子。当天,他以成功完成三台手术的方式告别乌恰。

  新时代互联网诊断为边远地区的应用积累了丰富经验

  “立体式”探索解医疗援疆大课题

  高原地区的紫外线照射强度大,白内障患病率明显高于平原地区。这让另一位援疆医疗队成员小周栋,倍感责任与压力。

  小周栋是乌恰人民医院白内障医疗小组组长。他清晰地记得一位年仅9岁的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因医疗水平有限,患儿年龄较小,经济条件困难等现实问题,患儿的视力仅有0.3。

  去年7月,小周栋成功为患儿进行了手术,这也是乌恰县第一例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令人欣慰的是,患儿的术后视力恢复到了0.6。

  “乌恰是一个美丽的边境小城,我愿尽我所能,让更多乌恰百姓看到它的真、它的美。”踏上乌恰这片土地时的豪言壮语,小周栋没有食言。截至目前,乌恰县人民医院五官科已顺利完成白内障手术近100台。

  先天性心脏病是乌恰高发病症之一。在援疆医疗队的努力下,2019年10月,常州“常爱童心”救助先天性心脏病儿童项目首次牵手新疆乌恰儿童,为来自乌恰的5名先心儿童完成了“补心”手术。去年6月15日,“常爱童心”项目再度把爱心的种子播撒在帕米尔高原,7岁女孩汗祖拉和2岁男孩托合托西,跨越万里,在常州市儿童医院进行心脏修补手术。截至目前,已为7名乌恰儿童成功实施手术。

  今年6月9日,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减重代谢外科中心乌恰分中心成立。该分中心是常州市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开展的重要项目,将有效减轻因饮食习惯导致肥胖而引起的各类并发症。当天顺利完成三台手术。

  常州-乌恰区域影像中心,是援疆医务人员强有力的后盾。消除了地区限制,让常州医疗对口支援的空间不断延伸。

  作为克州首家远程区域影像诊断中心,乌恰县人民医院影像科作为医联体接入单位,将相关的医学影像数据经专线传输至常州二院影像中心,常州二院安排专人负责相关报告的书写及审核工作,实现了跨区域、跨终端审片、报告、会诊的目的,患者在当地当日就可以享受三甲医院的实时诊疗服务。

  周栋说,计划将全县11家基层卫生院DR片全部上传至乌恰县人民医院,由医院放射科医师审片后出具诊断报告并回传。届时更多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病人可在乡镇卫生院得到治疗。

  据统计,上线运行1年来,影像中心年诊断量达到了4000余例,日均诊断10余例,诊断肿瘤及肿瘤样变26人…… 这是“常州-乌恰区域影像中心”在祖国西极乌恰运行一年后交出的答卷,这份答卷也为新时代互联网诊断在边远地区的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每一位援疆干部都像戈壁上的胡杨一样扎根奋斗

  “管理+技术”援疆模式续写新篇

  援疆能做些什么,能给当地留下什么?援疆前,周栋一直反复问自己,不过真正踏上这片土地,他就找到了答案。

  援疆不仅要技术援疆,更要管理援疆。周栋说,援疆医疗队一直在探索“渗透式管理,植入式帮扶”这一模式,只有把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乌恰,在传帮带中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才能真正推动当地医院整体发展。

  2020年6月,乌恰县人民医院14对师徒签订“师徒协议”。团队带团队、师傅带徒弟,为乌恰打造“永不走的医疗队”。

  在“强脊计划”实施的一年中,蒋羽清与当地医生孙勇、阿力木白克进行师徒结对,重点培养骨科专科人才,目前孙勇、阿力木白克医生已经能完成骨科常见病的诊疗及操作,并能独立开展大部分四肢骨折手术及部分脊柱、关节手术,确保了援疆结束后能为医院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骨科医疗团队。

  小周栋与当地医生侯小菊、布尔玛汗进行师徒结对,重点培养本土眼科专科人才。侯小菊医生在乌恰县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布尔玛汗已经可以独立完成手术切口制作,他们已成长为一支带不走的眼科医疗专业团队。

  ……

  自第十批援疆以来,已在乌恰县人民医院推广40多项新技术,完成500多台次手术,抢救危重患者60余名,组织会诊超过80次,疑难病例讨论44次,教学查房69次,业务讲课45次,开展讲课培训1500多人次,开展义诊活动5次覆盖1000余人次。转诊率小于5%,实现了“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达90%以上。

  这组数据的背后,折射出乌恰人民医院全方位的跨越式提升。

  “制度顺了,技术硬了。”很多医院管理干部对此深有感触。乌恰人民医院老院长、全国劳模吴登云认为,常州援疆干部理念新颖,思路清晰,给医院带来了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文化理念,在工作中逐级、逐层渗透,深植于每个员工的内心深处,已形成医院持续发展、自我发展的内动力。

  “我们不是援疆,是来回报西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秦锡虎说,常州与乌恰有着深厚的感情,特别是全国劳模吴登云,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高原,是援疆医生的榜样。常州二院将继续结合乌恰人民医院的实际需求,使好“巧劲”,补好短板,让技术与经验发挥更大的价值,谱写好常州乌恰两地友好情谊的乐章。

  “来到这里的每一位援疆干部就像戈壁上的胡杨一样,扎根奋斗!”常州对口支援新疆乌恰工作组组长、乌恰县委副书记韩波表示,只有深深扎根在乌恰的土壤里,生长在乌恰人民的心田里,才能花开乌恰,这是每一位援疆干部努力的方向。

  第十一批援疆人才即将赴疆轮换接替,还有一年半任期的周栋,将继续带领新补充的“血液”,探索,前行。(唐杨 石拓 孙镇江)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