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从大上海飞回小山村 ——记“最美大学毕业生”王钧

24.06.2015  13:16

  中国江苏网6月24日讯 好不容易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到上海工作的90后女孩,却又回了苏北鲁南交界处的偏远山村。“我有一个青山绿水梦,回到家乡茶园来创业!”踏出校门3年的王钧,如今是连云港御龙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她用自己所学让家庭作坊式的茶场走上规范化、公司化、品牌化道路,并通过茶叶合作社带领村里的茶农一起走上了致富路。

  从赣榆区石桥镇一路向西来到王集村,通向王钧家茶园的水泥路两旁,种植着成排马尾松,大朵的山茶花点缀其中。这里背靠泊船山,面向王集水库,满眼是翠绿的低矮茶树,风景独好。

  “夏茶已经开始采摘、炒茶,准备做红茶。”作为茶厂“总经理”,王钧从收茶、炒茶、卖茶,到接待来客,里里外外一把手。头扎马尾辫,身穿白色T恤、绿色长裙,这清新婉约的外表下,藏着一颗不安于现状的心。

  从大上海飞回小山村,王钧有自己的想法:“在苏州上学,在上海工作,我看到了人们对绿色有机食品的向往,觉得这里面有很大发展空间。当时家里不会炒茶,只卖鲜叶,利润很低。我觉得应该回来,用我所学的知识,把茶园经营好。”

  王钧在苏州市职业大学上学时,就展现出独特的商业头脑。大一时,父亲给她寄了800元的生活费,除去计算机考级等花费,一月生活费只剩下300多元。“每天中午就用7毛钱吃饭。但只节流不行,必须想开源的方法。”

  当时,学校刮起织围巾热潮,这就是商机!王钧拉上舍友卖毛线,从批发市场上4元批来,8元卖出。挨个宿舍敲门推销,还提供免费技术指导,那一次,3个人赚了4000多元。做了3年班长的王钧,还做过各种兼职,后来发展成“兼职经纪人”,手握近十种兼职,帮同学介绍工作。

  2012年,王钧毕业后去上海一家物流公司应聘做了销售,月工资3000多元。干了几个月后,她萌生了回家创业的想法。父亲王维福对此极力反对,但王钧有自己的主见:“回到自家茶厂,更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也更踏实。”

  回到茶园,王钧从最基础的采茶、收茶等体力活做起,同时跑茶叶店做销售。一个小姑娘,硬是学会了最关键的炒茶技术。王钧和父亲走访山东大大小小的茶园,请来师傅学艺。春茶开采,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来收茶,分拣、定级、过秤,一般忙到下午2点,才顾得上吃第一顿饭。吃完饭立刻炒茶。匆匆吃顿晚饭又接着干,一直到接近天亮。从4月初开始这一个多月,王钧和父亲、弟弟负责炒茶,是每年最苦的时候。“一个多月时间,我瘦了整整20斤!”王钧说。

  简陋的机器、杂乱的仓库、理不清的账目。“刚回家时,家里采了多少茶、出库、入库都没有记录,妈妈总觉得,钱越赚越少。”王钧从父亲那里收回了“财政大权”,建立正规账目,制作财务报表,买东西必须报账,否则花销自己承担。她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要让家庭作坊成为规范化公司。

  绿色、有机,正是时下热门的概念,王钧敏锐地抓住了自己茶园的优势,用山泉水灌溉,用豆粕、鹌鹑粪做肥,从不打农药,这样生长的茶树,虽然产量比普通茶树低了将近一半,但品质成为独特优势。王维福告诉记者:“短短3年,茶厂拿到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两块牌子,申报资料堆起来有一人高。”

  QS质量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两块沉甸甸的牌子,是对她的肯定。曾经有人看中了这个潜力无限的新企业,与王钧商谈对接,但被她婉拒:“好不容易做出来的品牌,一定不能砸了。”

  短短两年里,这个曾经连鲜叶都愁卖的茶园,生产出的“庐阳春”牌茶叶,已是连云港市名特优茶。去年年底,由306名成员出资的连云港赣榆钧园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拥有茶园1200亩,果园200亩,由王钧担任理事长,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领茶农致富。王钧说:“这里是我梦想起飞的平台,回家创业,我从没后悔!”

  本报记者 吉凤竹 程长春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