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环境美”造就发展竞争力
生态红线占国土面积九成 率先量化设定绿色指标
“等到明年春暖花开时,请来到苏州太湖园博会,遇见这里的印象江南、写意园林、诗画田园、情自太湖,一‘园’你的江南梦!”2月10日,在第九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会徽、吉祥物发布会上,吴中区园博局副局长李臻向现场的嘉宾发出邀请。
2016年4月18日,由江苏省政府主办的第九届省园博会将在吴中区临湖镇盛大开幕。一个月的展会期间,数以万计的海内外游客将到这里游览吴中太湖山水,欣赏江苏园林园艺发展新成就。展太湖生态之美、显苏州园艺之胜,这既是省园博会第一次来到苏州,也是第一次在美丽的太湖之畔举行。
本届省园博会为何选址吴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这里的生态好、环境美。
吴中坐拥五分之三的太湖水域、五分之四的太湖峰峦、184公里的太湖岸线。一处处绝美风景,绘就了天然趣成的水墨画卷。展会“主场”临湖镇,乡村田园与太湖东西山隔水相望、沿路相联,环太湖优质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环绕四周,太湖山水的唯美、苏式园林的典雅、水乡农庄的浪漫和古吴文化的深邃在这里完美融合。
优美的太湖山水资源和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构筑了吴中发展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夯实这个永续发展的竞争力,吴中制定了严格的保护规划。根据《苏州市吴中区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吴中区的生态红线共有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太湖重要保护区等10类19个区域,总面积达到1943.24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87.1%,比例为全省第一。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主动跳出资源依赖,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提升生态资源价值,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吴中区委书记俞杏楠说,这需要领导干部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因为推动经济发展,成绩立竿见影、速见其效。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往往不是“显绩”而是“潜绩”,周期长、见效慢,需要付出更多心血去精心呵护。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底在江苏调研时提出了“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要求。对吴中区来说,“环境美”就是要保护生态、保护太湖。
140亿元,这是2001年以来吴中区累计用于太湖保护、治理的经费。近几年,吴中区陆续制定出台了“美丽吴中、美在太湖”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蓝天、绿地、净土、静音”十大工程,加快推进湿地保护、新增林地、宕口整治、山体复绿、生态沟渠等生态环境重点项目建设,用实际行动践行“天堂之美在于太湖美”的美丽诺言。
去年吴中区更是在全国率先出台《绿色发展规划纲要》,以纲领性政策的落地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的成效。该《纲要》以绿色经济指标、绿色社会指标、绿色生态指标、绿色保障指标和评价指标五大类36项具体指标体系,对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绿色“达标率”进行量化,建设全国领先的绿色发展示范区。
如今,漫步于吴中区环太湖大道,开阔的湖面烟波浩渺、渔帆点点,沿途美景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生态建设好了,也连锁带动了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提质升级。近年来,吴中区在生态保护、文化建设、旅游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拿到了国家级生态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国字号”招牌,让苏州的旅游从园林走向太湖,不断强化吴中区作为苏州旅游“第一强区”的品牌效应。
与此同时,吴中区还依托红线区域良好的自然、人文、区位等资源优势,以西山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澄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引领,着力推进“四个百万亩”,带动全区农业“园区化、合作化、农场化”进程。通过打造“林果茶”、“种养殖”、“水八仙”等特色农业项目,“一杯茶、一只蟹、一头羊、一棵菜、一株苗、一羽鸡”和果品产业构成的“6+1”的特色农产品产值每年增幅近10%,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总数已超过200个。
发展保护两相宜、质量效益双提升。“绿色发展”不能仅停留在发展口号和美好愿景上,必须有实实在在的支撑力量和板块战场。2011年以来,吴中区大力实施外资、民资、国资和集体经济“四轮驱动”和开发区、度假区、城区、中心镇“四大板块”战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力推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不断为环境减负、为生态增值,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2012年,吴中区启动实施“千企升级创新转型行动计划”,通过推动千家重点企业在创新能力、质量品牌等九个方面实现升级,引领和带动全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2014年又实施“五个百强”科技企业培育工程,集成政策、集聚资源,推动骨干企业做强做大、特色企业做精做优、本土企业做活做好,全区工业企业科技竞争力和产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据统计,去年吴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0亿元,增长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1亿元,增长10.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5亿元,增长14.1%。
(刘薇洁 潘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