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牢牢守护“生态红线”
“绿色发展”铸就核心竞争力
新华报业网讯 夏日的东太湖,微风拂面,清爽宜人。顾建生把船开到水草集中水域,挥舞着装有网兜的竹竿,在水中使劲一撩,满满一网兜水草就被打捞起来。老顾是苏州吴中区东山镇潦里村人,祖辈都是渔民。现在,他“转行”成了“太湖保洁员”。这条长4米、宽1米的小船就是他的“工作站”,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出船,8个小时后下班。太湖水草蓝藻打捞队负责人俞仕华告诉记者,整个东山镇有72名打捞员、36艘打捞船,去年一年捞了5万吨水草! 此刻,与东山隔湖相望的西山农业园区(金庭镇),秉常村党总支书记郑志勤正忙着村里回收农药袋的事:“枇杷、杨梅刚下市,一些零星的农药袋要及时回收。”作为中国内湖第一大岛,优越的生态环境一直是西山岛最大“卖点”,茶叶、枇杷、杨梅、柑橘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去年6月,西山岛启动“我的岛,我爱”三年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其中就包括有偿回收农药废弃包装。全岛各村半年内回收处置了220万个历年遗留散落的有毒有害农药瓶、农药袋,不仅防止残留农药污染水质、土壤,也在潜移默化中让村民们养成不随意丢弃农药包装的好习惯。 像清洁工扫马路一样“打扫太湖”、政府有偿回收农药袋……这都是吴中区保护太湖、保护生态的“原创发明”。吴中区环保局长毛刚介绍,去年吴中在全国率先出台《绿色发展规划纲要》,以绿色经济、社会、生态、保障和评价等5大类36项具体指标,对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绿色“达标率”进行量化。“现在我们正探索编制《生态资源资产负债表》,动态掌握全区生态资产的使用、消耗、增值情况,还可作为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时算‘生态账’的依据。” 吴中人明白,生态保护是“第一要务”,因为这里不仅有五分之三太湖水域、184公里太湖岸线,而且生态红线总面积达到1943.24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87.1%,比例为全省第一。 “我们必须树立‘发展保护两相宜,质量效益双提升’的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提升生态资源价值。”吴中区委书记俞杏楠说,领导干部必须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过去搞经济抓招商引资,我们轻车熟路,成绩立竿见影,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往往不是‘显绩’而是‘潜绩’,周期长,见效慢,需要付出更多心血去精心呵护。” 夯实“绿色发展”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吴中区陆续制定出台了“美丽吴中、美在太湖”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蓝天、绿地、净土、静音”十大工程。统计显示,2001年以来,吴中区每年将财力的10%-20%用于治理保护太湖以及周边环境,累计投入已超140亿元,用实际行动践行“天堂之美在于太湖美”的美丽诺言。 走进东山镇最西南端的西巷村,但见漂亮的木亭子、蜿蜒的九曲桥、郁郁葱葱的果树,一座雅致的苏式小游园出现在眼前。如果不是边上竖立的项目牌,没人会想到这地底下“藏着”一个小型的污水处理站。这套来自德国的分散式中小单元污水处理系统2013年由镇里投资300万元建成,采用固定床生物膜技术,100%生物处理,每天最大污水处理量达96吨,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一吨水的处理成本仅两毛钱。“东山是太湖中的半岛,不能有任何污水直排太湖。”东山镇党委书记吴金凤说,镇里投巨资改造村庄面貌,优美的环境被台湾民俗经营管理团队相中,以该村61种不同类型的青蛙为主题,推出了民宿和休闲游项目,近千元一晚的价格依然供不应求。 绿水青山胜过金山银山!让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吴中人的底气和信心。5月份公布的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名单上,吴中区榜上有名。据悉,全省共有一市三区(县)获此殊荣,而吴中区是苏州唯一入选者。 记者 潘朝晖 高坡
编辑: 燕志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