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85后”弃商从农 推广机械化耕作助农民增收
中新网娄底5月7日电(通讯员王威群孙燕军记者傅煜)7日下午,烈日当空,湖南娄底双峰县荷叶镇龙吟村29岁的曾良正驾驶着高速插秧机在田间劳作,黝黑的脸上汗水淋漓。
外表文静,身材单瘦,曾良操纵插秧机的熟练程度,让许多村民颇感意外。“现在种田的后生伢子(年轻人)可是稀罕了!”有人感叹。
和许多在外闯荡的年轻人一样,凭着勤奋和努力,2013年前,一直在广东经营电脑生意的曾良很快买车结婚生子,事业小有成就。可就在当年春节回家期间,他突然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回家种田。
放着大好的生意不做,正值大好年华却留到农村种田,曾良的这一举动当时一下子在村里炸开了锅。“没有风吹雨淋,生活丰富多彩,在外做生意确实体面、轻松得多。”面对大家的质疑,曾良坦言。
然而,父母的辛劳、孩子的留守也让常年漂泊在外的曾良心生愧意。他相信,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中央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将不断加大,农村天地一定能大有作为。
规模和技术是提高种田收益的关键。深知这一道理的曾良,回乡后便在父母帮助下流转了村里的两百多亩水田。为了尽快掌握种田技术,他一边上网查资料,一边向农业、农机等部门及周边的种粮大户四处求教。
一次,在大棚试用硬盘育秧时,为了基底用的塘泥是硬是稀,曾良第一次与父亲发生了争执,最后父子俩各自种了一片试验田。“当然是稀泥好,种子易沾泥立根,也不用总浇水,最后实践证明我的想法是对的。”曾良笑言。
既要高产也要环保,在曾良的努力下,原来父亲每亩化肥用量七八十斤,现在施高效测土配方肥仅需四五十斤;原来一季稻要施药四五次,现在最多施三次,少则一次。
成本降了,人工少了,效益也高了。2014年,曾良又购买了大型碾米机,晚稻谷全由自己加工出售。他算了一笔帐,200多亩田平均每亩纯收入300元左右,加上购置的农机给村民提供服务、政府奖励补贴的钱,年收入达到20万元。“跟在外做生意相比,收入差不多,就是太累人了,这是真正的辛苦钱。”
“从育秧到插田,少时每天五六人,多时十多人,帮工150元一天,这部分支出非常大。”为了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曾良力主机械化耕作,并拿出以前做生意赚来的所有钱,购回大批农业机械,建起高标准的育秧大棚。
2014年底,由曾良牵头、社员涵盖本村及周边6村的“龙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成立。合作社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销售,今年计划增加一台15吨的稻谷烘干机、大仓型联合收割机和一台拖拉机。“大概要投入七八十万元,加上社员们自办的机械,可实现水稻种植所有环节的机械化。”曾良介绍说。
这让曾良在当地开始小有名气,许多外村人时常找他承包耕田,有些甚至提出不要承包费,还提供种子、农药钱。他流转的水田也迅速从200多亩增加到2000亩。
“如果没有政策支持,小打小闹的种田确实赚不到什么钱,但大多数农民对农田都很珍惜,都不愿看到它们被荒废,此时就体现出我作为牵头人的作用。”家乡父老的信任与支持,让曾良更加坚定了要把合作社不断壮大的信心。“大棚在秋冬季种蔬菜,中稻田收割后种油菜,今冬我们打算拿出部分地试种草莓、葡萄等经济作物,发展绿色休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闲暇之时,曾良时常会回忆过去霓虹灯下的生活,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种田就是一件痛并快乐着的事情,做生意的年轻人少我一个不算什么,但广阔的农村大地需要像我这样的年轻人。”
原标题:湖南“85后”弃商从农推广机械化耕作助农民增收
稿源:中新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