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中医药“粗大黑”为“精准优”

09.07.2015  10:54

  变中医药“粗大黑”为“精准优

  ——记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院士

  

  创新创业之路

  近日,记者专程采访中国药科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广基。眼前的王院士儒雅随和,非常谦逊。“‘敏于行,讷于言’,这是一位我非常敬重的师兄送的条幅,正契合我信奉的准则:多做少说。”王院士笑言。

  这样的人生信念,他一直在践行。

  1995年,已经拿到新西兰绿卡的王广基,放弃了国外优渥的工作生活条件,毅然回到中国药科大学,担纲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廿年光阴流转,王广基在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实现了11项关键技术突破,特别是在中药复杂体系药代动力学和“靶细胞药代动力学”领域,提出了开拓性的学术思想,助推我国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比肩国际一流水平。

  什么是药代动力学?其研究意义在哪里?

  针对记者的问题,王院士讲了一个小故事。

  桂枝茯苓胶囊是江苏康缘药业独家生产的药物,处方出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桂枝茯苓丸”,现代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妇科血瘀疾病。“桂枝茯苓胶囊以药品形式申请美国FDA认证,但是在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环节遇到了瓶颈,人血浆中检测不到有效成分。”王广基说,在此情况下,康缘药业找过来,希望他们能给予技术上的“援助”。为帮助扫清中药国际化道路上的“绊脚石”,王广基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探索,终于找到了桂枝茯苓胶囊在人体内的标志性成分,为其质量控制研究和临床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

  “中国医药要改变传统‘粗大黑’形象,改走‘精准优’之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承载着重要的使命。”王广基的呼吁,体现了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多年来,围绕建设医药强国、发展民族医药的目标,王广基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他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盐酸关附甲素、大黄酸、依达拉奉等15个创新药物,32个候选化合物系统药代动力学及机理研究,极大地促进了这些新药和新制剂的研发和上市进程。

  “精业济群”不仅是王广基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对学生们的期望。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药代动力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培养出41名博士生、46名硕士生,不少都走上教学岗位,“已有10多个成长为正教授”。其中1名学生,已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学生是我学术生命的延续”,王广基一直秉持这样的信念,为中国药代动力学界培养了一批出色的中坚和后备人才。本报记者吴红梅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