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双先"风采] 戴真:做“三心级”检察官
在宿迁,在一些民事申诉人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疑难问题找戴真检察官”。
一张大众脸,始终挂着笑容;一副近视眼镜后,闪烁着法律智慧——这就是宿迁市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处副处长戴真,被同事称为“三心级”的检察官。
对法律,始终拥有一颗敬畏的心
“您为了我主持正义,大恩大德我永生难忘!”2013年的一天,一位伤残工人手举锦旗来到戴真的办公室,噗通一声跪在地上,央求戴真收下锦旗。
鲜红的锦旗上写着12个大字:纠正六年错判,公正廉洁执法。
送锦旗的人叫李霞。早些年,她在宿迁市某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期间因工负伤,造成五级伤残。该案历经一审、二审、再审,法院均认为李霞与农机站无劳动关系,判决李霞败诉。而李霞的家庭因其伤残和累年诉讼陷入困顿。后来,李霞怀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市检察院申诉。戴真认真审阅原审卷宗材料,经过大量的走访和调查取证,搜集到了农机站对李霞的考勤、考核、工资表等。他认为这些证据都证明单位对其存在支配、指挥和监督权,足以证明李霞与农机站存在劳动法律关系。他的抗诉意见得到院领导的支持,最后,此案以法院再审改判,农机站赔偿李霞7万余元划上圆满句号。
为这事儿,李霞及其家人提到戴真时总会心怀感激地说:“这位检察官真行!”
自到民行处工作以来,戴真每年受理和审查的案件数都在全处的一半以上,每年办理的案件法院再审改判数占全处的80%以上,并做到了连续5年所办抗诉案件法院再审后均做出改变,可谓抗诉一件,成功一件。“民事行政案件关乎群众切身利益,不管法院审了几次判了几次,错误的就要纠正,法律正确维护群众利益才能体现法律威严。”戴真这样说。
怀着对法律的敬畏,戴真始终精研法律,不断学习提高业务能力。他先后获得江苏省检察机关首届和第二届检察专门人才、全省检察机关岗位练兵先进个人、十佳业务标兵、优秀公务员、人民满意政法干警等二十余项省市级荣誉称号,并进入宿迁市中青年专家“135工程”第二层次人才之列。
对群众,始终怀着一颗真诚的心
“你们不给我立案的理由简直是胡说八道,让你们领导来跟我说,你们领导要是还不管,我就喊上全场职工上市政府静坐去!”2012年的一天,一位申诉人脸色涨红地冲着宿迁市检察院工作人员大声嚷嚷着。
这人叫张建军,是省属某农场一名普通职工。因为该场中断缴纳其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一事,双方历经多次诉讼,张建军还多次向省人大常委会等部门信访。他到市检察申诉后,该院审查后现法院裁判并无明显不当,故不予立案。对此,他很不服。
戴真认真了解案件情况,发现张建军因常年信访家境贫困,此外还有数十名农场职工具有同样遭遇。他决定上门做息诉服判工作。
当他当驱车来到张建军家后,周遭十余名农场职工也闻讯而来,希望讨个说法。戴真沉着冷静,耐心细致地解释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向他们指出正确可行的依法维权方法。经过长达3个多小时的释法说理,张建军终于被感动了。他拉着戴真的手惭愧地说:“你们检察官能到我家里来讲解法律就是对我的关心了,你们真心实意地帮助我,我心服口服,我为几天前向你们说过的话道歉。”
一起可能演变成群体性事件的案子就这样就此化解。
多年来,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申诉人,不管他们态度如何,戴真都热情相待、认真办理,坚持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处理问题有回声。近3年来,戴真同志共接待来访群众300余人次,从未出现缠讼和重复上访现象。
对工作,始终保持一颗上进的心
戴真于1997年6月毕业于中南政法学院,1997年7月进入检察机关,到现在已近18个年头。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单位,戴真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保持一颗上进的心。
工作之余,戴真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和思考,无论是办公室,还是自己的书房,都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法律书刊。有些节假日,他在书房一待就是一整天。
也正是因为爱学习、爱思考,戴真在工作中总能够有所创新。2006年,他指导宿迁市基层检察院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工作;2007年,他带领宿迁检察机关民行条线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对弱势困难申诉人提供法律援助工作,实现了检、法、申诉人三方多赢的效果;2008年,他带领民行干警大胆尝试对法院执行工作进行监督,接连纠正10余件违法执行案件;2009年,他提议建立基层检察院与基层法院见习交流制度;2010年,他积极推动宿迁法、检两院在行政案件的审判、检察工作中建立起包括行政诉讼案件审理同步监督在内的八项工作全面对接机制;2011年,他带领基层检察院开展申诉案件公开听证审查工作,相关做法获时任市委书记缪瑞林同志批示肯定,并在全市推广;2011年、2012年,他两次率队参加全省检察机关民行检察业务技能大赛,均取得好成绩。今年7月,他又一次带队参加全省民行业务技能竞赛,宿迁代表队2名队员获评“全省十佳民行检察业务标兵”。
戴真注重及时总结宣传民行工作,先后有2项工作经验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刊物及《检察日报》刊登推介,20余篇工作信息材料、调研文章被市级以上刊物采用,多篇论文获省、市优秀论文奖。
(文中涉案人物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