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健全危化品消防安全监管综合治理机制

02.03.2015  15:21

  近年来,江苏响水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理念,不断探索创新消防监管措施,坚决堵塞管理漏洞,全力消除消防安全隐患,实现了危化品消防安全“不漏管、不失控、不出事”的工作目标。

  一、建立集视频监控、物联防范、巡更检查于一体的科技化智能化动态监管体系。协同园区管委会、环保等部门,累计投入1500余万元,建成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消防监管、治安防范、气象监测“五位一体”集中监控系统,提升了危化品全程动态管控的科技化智能化水平。一是视频监巡到点。依托网络视频服务技术,将所有企业内部监控视频探头信号联网接入“五位一体”集中监控中心,在危化品运输车上安装GPS定位系统,每日落实5名视频值守人员开展24小时图巡工作,加强巡查管理,确保企业高危反应车间、危化品运输过程中发生问题,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处理,减少了对企业经营秩序的干扰,提高了管控效率。二是物联防范到边。依托物联网及传感器、通信技术,发挥电子信号检测、红外感应及射线检测仪等特殊信号检测的作用,对园区异常人员、危化品变动等异常信息进行及时传递、及时报警,对企业重大危险源、放射源、废气源、高危反应活动设定定时检查提醒,实现对危化品的针对性监控,为第一时间发现和解决问题和隐患抢得先机。三是巡更检查到面。依托视频监控探头和电子巡更系统,推动企业开展联防巡查,通过对企业危险度、人员活动频繁度及接报警情类型的分析,每周调整各巡逻队伍的路线、方向及时间,通过点、线结合构建起覆盖全园区、全时空的科学巡防网络。今年以来,园区企业通过联防巡查共现场抓获3名盗窃企业物资违法犯罪嫌疑人,破案8起。

  二、健全集企业互查、公安巡查、部门联查于一体的拉网式滚动式隐患排查机制。协调园区管委会及相关部门,建立集企业互查、公安巡查、部门联查于一体的拉网式滚动式隐患检查机制,提升了隐患排查整治效能。一是企业互查常态化。邀请各化工企业的技术骨干人员组成“专家检查组”,对企业进行交叉互查,互找问题,共同监督,做到生产中能遵守操作流程规则,储存中能严格执行出入有登记、双人收发制度,使用中用量、余量、用途能明确登记,运输中运输车辆、运输品类、运输量、运输人员、运输流向能详细登记,确保危化品生产、储存、使用、运输等环节“制度实、数量清、人员清、台账细、流向知”。二是公安巡查层次化。将责任全部落实到具体企业、具体岗位和具体人头,建立“周调度、旬检查、月座谈”的多层次巡查模式:每周定点电话调度企业安全生产情况,实时掌握危化品使用动态;每旬定期对企业实地检查,查厂领导是否带班、安全员是否在岗、企业是否开展应急演练,考岗位工人是否知晓应知应会知识;每月与部分企业分管负责人座谈交流,了解生产、使用、管理等环节存在的问题,帮助解决困难。三是部门联查规模化。加强与消防、安监、环保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健全隐患问题整改联席会商、联合评估、联名处罚及案件联合查处机制,形成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查缉危化品运输车违规运输、违规停放及倾倒化工原料污染环境等违法行为的整体合力。今年以来,通过联查联处,查处违反《消防法》规定企业19家,查破污染环境案件1起,刑事拘留2人。

  三、筑牢集警企对接、警民互动、警种联勤于一体的全方位多触角流向管控网络。在有效利用“五位一体”集中监控系统的基础上,积极深化警企对接、警民互动、警种联勤,全面管控危化品流向各个环节。一是深化警企对接。积极督促企业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封闭式库房安装门禁系统,将所有财会室安装CK报警装置。帮助企业对拟担任安全员、仓管员、操作员岗位的员工进行背景审查,对企业重点岗位涉危人员资质进行清理审核。常态排查企业从业人员矛盾纠纷,及时发现苗头倾向,对有不良倾向、工作过失、违规记录的人员督促企业调出或调整岗位。今年以来,已帮助企业背景审查56人次,督促企业调整重点岗位人员11人。二是深化警民互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介,广泛宣传《危化品管理条例》、《消防法》、《江苏省消防条例》等最新法律法规,引导企业和广大群众自觉遵守有关购销管控规定。通过上门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典型案例以案说法等活动,教育企业从业人员提高责任意识和安全观念,加强内部防范。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邮箱,鼓励群众有奖举报涉及危化品违规运输、停放等各类线索,防止危化品非法流出危害社会安全。三是深化警种联勤。建立由治安、消防、禁毒、交警、网安等部门参与的危化品流向信息研判机制,通过日巡查、月通报、季点评及时发现纠正存在问题。在204国道、326省道、沿海高速出入口、响陈线等处设立危化品运输车辆禁行标志,并加大路查路控力度,实现危化品运输“县城不出现,县内不出事”工作目标。今年以来,已劝离不按规定时间、路线闯禁行区的危化品运输车辆356辆次,处罚违法违规运输行为12起。

  四、建设集力量保障、预案处置、指挥调度于一体的专业型得力型应急救援队伍。针对园区化工企业多、危化品危险系数高的实际,为不断提升公安、消防应急救援的能力水平,着重在建设专业型、得力型应急救援队伍上狠下功夫,提高了实战质效。一是落实救援保障。坚持“增员减负”,选配一名公安局副局长兼任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充实园区警务室警力至6名,由局领导坐镇检查消防安全隐患、会办整治事项、指挥应急处置。建成园区特勤消防站,将园区消防队员增至21名,配置5辆消防车。建立装备物资储备库,立足实战所需配备了现场侦检、爆炸抑制、泄漏封堵、化学洗消等应急装备。在3家重点企业建立企业消防队,配置消防车和兼职消防员。二是完善救援预案。进一步细化应急救援预案,梳理园区事故应急救援的程序、救援力量、职责分工,对危化品企业内部应急队伍、消防抢险步骤、公安机关救援方式、专家组救援指导、疏散撤离路线、舆情控制等进行规划明确,促进预案更为完善、更具操作性。定期组织开展实战演练,检验处置涉危突发事件的能力。三是加强救援调度。投入30万元装备手持对讲机和发射台等通讯装备,建立以公安消防为中心、无线对讲系统为载体的企业寻呼联防工作平台,按照统一频道、分类编码的形式,对各企业、管委会各职能部门、园区巡防队、消防大队进行统一语音调度,减少了中间环节、缩短了处置时间,达到“统一调度、一呼百应”的实战效果。今年以来,已快速扑灭各类火灾4起,均未造成人员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