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卫生健康委推进社区医院建设

25.04.2019  21:40

        近年来,江苏省卫生健康委秉承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加大系统化改革力度,实施了一系列强基层举措,打出了“组合拳”。老百姓的就医习惯悄然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百姓选择在家门口看病——从2017年起,我省在全国率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社区医院建设试点,从“中心”到“医院”,变化的不仅仅是名称,更是服务内涵的拓展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最近,苏州昆山的蓬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一份2018年的成绩单:去年中心开展手术413台,比上一年增长18.3%;开展常规诊疗307种病种,较2016年同比增加31.9%。

        南京市铁心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8年的成绩也非常亮眼:日均门急诊900余人次,年门诊量接近30万人次,开展一级手术782例,二、三级手术205例,这些数据都较上一年有了较大提升。

        在诊疗量逐年攀升的背后,这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一个共同点,在它们的大门口都挂着一块相同的牌子——“江苏省社区医院”。

        “开展社区医院建设,是加快实现分级诊疗建设目标的有效支撑,是推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省卫健委主任谭颖说,建设社区医院,不仅仅是增挂一块牌子,而是要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基层首诊制度。2017年9月,我省在全国率先正式启动“社区医院”建设试点工作,两年多来,我省以实施社区医院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提档升级转型发展,加快实现分级诊疗目标,取得了积极成效。

        供需衔接期盼“强基层

        “曾经有人说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病看不了、小病看不好、设备药品不齐全,就是开开简单的药’!” 近日,在南京市栖霞区西岗社区医院,该院院长高慧华回忆起多年前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

        高慧华的一席话,道出了不少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尴尬。按常理来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离社区百姓最近的健康“守门人”,承担着常见病、慢性病的筛查和防控。可为什么群众有个头疼脑热,总想跑大医院呢?

        “这一问题追根究底,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与老百姓的卫生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少冬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疾病谱变化、人口老龄化、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和信息化发展,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仅要看得上病,还要看得好病,还要无病能防,还要看病更方便,还要医养结合,需要全生命周期、全方位、全过程的卫生健康服务。“只有把基层做强了,绝大部分老百姓首诊才能从基层开始,常见病多发病才都在基层解决。

        近年来,我省改革基层运行新机制,实施卫生人才“强基工程”,加大骨干人才政策补助,全面扶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装备;开展示范乡镇卫生院、示范村卫生室、基层卫生十强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十大创新举措等以评促建工作;以医促防、医防融合,在扎实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基础上,着力强化基层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围绕基层功能定位和常见病种,实施基层特色科室及孵化中心建设项目,已建成省级基层特色科室178个,省三甲医院帮扶基层的孵化中心18家;2017年开始,在农村推进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全省共规划建设农村区域中心200家。

        针对近年来城市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活力不足、医疗服务能力弱化、岗位吸引力低等突出问题,结合江苏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江苏省卫生健康委产生了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设为社区医院的想法。

        2017年7月,我省召开由基层卫生和医政管理人员、专家和基层机构院长、主任及骨干医师参加的专题座谈论证会,广泛听取多方面意见,大家普遍认可社区医院建设方向,特别是服务能力较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为迫切。在达成普遍共识的前提下,2017年9月,我省印发《关于开展社区医院建设试点的通知》,正式启动社区医院建设试点工作。

        从“中心”到“医院”的背后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社区医院的试点,主要在城市社区和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建设重点任务是“上引下联、优化卫生资源布局,功能互补、强化综合连续服务,防治并重、提升服务质量水平,统筹发展、放大综合平台效应”四方面。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处处长姜仑介绍说,我省各设区市按照本地区机构数5%左右比例申报社区医院试点,试点条件包括:机构建筑面积不少于4000平方米、病床数不少于30张、每万服务人口执业医师数配备不少于3人、在岗工作人员年人均门急诊量达到2000人次以上,以及中心运行有活力、地方政府重视支持等。

        去年,在试点条件发布后,基层机构申报十分踊跃,全省共有67家申报试点,最终经过第一批评估,2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上了“江苏省社区医院”的牌子。

        从“中心”到“医院”,多了一块牌子,会带来怎样的变化?

        “这一名称变化背后的实质,是医疗服务内涵的增加和能力的提升。”姜仑说,在建设社区医院中,我省坚持“两个有别”原则:一是有别于二级以上医院以疾病诊疗为中心,社区医院坚持社区居民个人健康管理为中心,医防并重、健康管理、适度规模;二是有别于原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定位,社区医院重点强化医疗能力建设,放宽手术准入、药品目录等方面限制,增设床位,补齐医疗能力短板,提升基层骨干职业发展愿景。通过常见病同质化诊疗和社区卫生资源统筹、中心化平台建设,实现基层首诊和以医促防、医防融合、高效健康管理。

        为了打造好社区医院,我省明确社区医院的六大重点建设领域。首先是构建“大基层”服务体系,引导上级医院临床医生到基层开设名医工作室;将原为基层机构升级为二级医院的,以及门诊部、诊所、一级医院等医疗机构纳入基层服务体系管理。

        其次是加强住院病房建设。要求社区医院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5平方米。设立基层康复医学科,按照不少于本单位实际开放床位数的50%设置康复护理床位,承接上级医院下转的各类急重病缓解期患者。

        此外,培育建设基层特色科室,要求每个社区医院至少建成2个市级以上基层特色科室。建设基层骨干人才队伍,通过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留住基层人才。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基层首诊式签约作为主体形式,使家庭医生真正成为居民健康守门人。建设中心化服务平台,将社区医院建成区域性基层健康管理(体检)中心、分诊转诊接诊中心、卫生人才培育中心、健康信息中心等。

        我省还逐步建立社区医院建设激励考核机制,将社区医院建设列入我省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重点实施内容;对建设成效显著的基层机构进行省级评估,确认公布名单并统一授牌;将社区医院建设纳入省政府对地方政府真抓实干激励考核重点项目。

        群众家门口看病更方便

        43岁的陈先生家住南京栖霞区西岗社区,前不久痔疮老毛病再次发作。这次他并没有去主城区的大医院就诊,而是选择家门口的西岗社区医院手术。

        “当天早上我感觉疼得厉害,赶紧给社区医院的薛罡医生打了电话,随后来到医院,薛医生已经做好了手术准备,直接就进了手术室。”陈先生说,这次住院手术,与一年前在主城区某三甲医院的经历反差很大。“在这里,两人一个房间,空调、淋浴样样有,环境既干净又安静。交了1000元押金,出院时还退了100多元。

        陈先生一年前也因痔疮发作引起脓肿。当天,他开车一个半小时来到南京某三甲医院就诊,“我上午9点左右到医院,一上午忍着疼痛排队、挂号、交费,那滋味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陈先生说,他直熬到傍晚才上手术台,术后还没有床位,在医院走廊住了好几天。出院后除了报销,还自费近4000元,“花钱多,人还不舒服”。

        “像陈先生在这家三甲医院做的小手术,在社区医院实施没有任何问题。”薛罡说,他正是从这家大医院肛肠科进修回来后开始执业的。据薛罡医生介绍,他的团队3个人,最近大半年做了125例疝气、阑尾、痔疮手术。

        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像陈先生这样,有个头疼脑热,都选择在家门口看病。

        昆山蓬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是我省首批通过社区医院建设试点的单位之一。家住蓬朗社区61岁的刘奶奶感受变化最明显。“我9年前查出有糖尿病,以前每个月要坐车到市区大医院检查一次血糖,从出门等车到医院,每次都是大半天。而现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血糖、血脂等指标都能查,医生又细心又负责,我有事随时电话咨询。”刘奶奶说。

        “我签约的家庭医生王和友对我身体健康状况了如指掌,什么时候该复查、该加药还是减药了,王医生都会提醒。”刘奶奶说,如今在王医生的指导下,她每周跑步锻炼,还学会了跳广场舞、打太极等,身体比过去好多了。

        “家门口有个医院,身边有个家庭医生真好!”有着与刘奶奶同样感受的还有姚逸民、刘丽华老夫妻俩。老两口都有高血压、糖尿病。“蓬朗社区医院帮了我们大忙了。”姚大爷说,他们有事没事就到社区医院的健康小屋坐坐,现在血压、血糖控制得都很好。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挂了社区医院的牌子后,不仅百姓获得感变强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得到了进一步调动。

        高慧华说,现在医院里医护人员进修、学习的热情特别高。医院还抓住时机与上级大医院结成医联体,相继设立了消化、肛肠、房颤等一些专科,并引进了CT、彩超等大型设备。随着医疗能力提升,来看病的百姓自然也多起来了,目前病房40张床位,常年一床难求。医生的人均收入也从当年的12万元左右,提高到20万元左右,形成了医患双方共赢的局面。

        姜仑认为,过去叫“中心”,老百姓总觉得不是个看病的地方,而且医护人员也没有职业自豪感和归属感。而社区医院则名正言顺,医疗能力上去了,能更好地做好预防保健等公卫工作,两者并不矛盾。

        昆山蓬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长周德珍说,通过与居民签约服务、开展家庭随访、为失能半失能老人上门服务等,医护人员与老百姓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王和友介绍说,现在找他看病的居民明显多了,收入比过去翻了一倍多;平时路上遇到老百姓他们离老远都热情地打招呼,有种职业自豪感。

        蓬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月清介绍说,过去中心单纯做公卫,医疗能力较弱,百姓依从性差。后来,通过把人才送出去进修学习、与大医院共建医联体等方式,不断提高医疗能力,现在百姓认可度大大提高。

        南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符岱佳说,仅仅这两年,中心就引进了20多名医生,其中有近一半是研究生,不少人还在二级以上医院工作过!“我们就是要通过全面的努力,做能让家门口甚至周边的老百姓都愿意来的基层医院!”符岱佳说。

        社区医院的建设,有效带动了基层服务能力的提升。目前,试点单位普遍增设康复医学科、开设康复床位,建有2个以上特色科室,诊疗病种范围和能提供的技术服务项目普遍达到100种以上。确认的社区医院诊疗量年增长率多数在10%—30%,有效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大幅提升。

        医疗和公卫两个“拳头”都要硬

        “环境安静,离家近便于亲人照顾,关键还能看好病,当然老百姓就愿意来看病。”近日,在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患者吴大爷感慨地说。

        吴大爷去年小腿骨折需进行手术治疗。他先后咨询了南京多家三甲医院,最后毅然决定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手术。在医护人员精心治疗下,吴大爷很快康复。

        “较强的医疗服务能力,是基层机构的‘亮色’,也是‘底色’。”南京市雨花台区卫生健康委主任褚堂琴说。社区医院建设试点工作给“强基层”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活力,推动了雨花台区基层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较大程度上缓解了社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18年该区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量比三年前增长了34.2%,社区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任度、满意度明显提升。

        社区医院的建设,有效推动了基层服务模式转型。如南京市栖霞区西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借助“社区医院”建设,在全科的基础上拓展了居民需要的专科业务,通过院府合作和基层特色科室省级孵化中心的技术帮扶,实现了居民10种以上常见病慢性病的基层首诊、精准分诊;镇江市润州区黎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全科医生和居民为中心,建立居民健康信息集成清洗平台,优化再造服务流程,通过首诊点单式签约,为居民提供医防融合、便捷高效服务;淮安市清江浦区钵池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同街道政府,统筹管理辖区包括三级医院在内所有社会资源,分工协作为居民提供网格化综合、连续健康服务。

        虽然社区医院建设尚处于试点阶段,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十分踊跃,许多未纳入试点的基层机构也主动对标找差。继去年确定2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江苏省首批社区医院”,增挂社区医院标牌后,我省计划再新增50个社区医院建设试点单位,进一步增强基层医院服务能力建设,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

        “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是新一轮医改的基本原则,从保基本起步,从建机制着眼,从强基层入手,才能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可及性,老百姓在家门口才能获得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谭颖表示,打造社区医院品牌,深受百姓欢迎,既提升了百姓的获得感,更扩大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影响力,增强了基层卫生人才的职业信心。社区医院试点建设工作继承了前些年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成果,同时又与优质服务基层行等工作相衔接,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大 雷)

 

来源: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