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五桥建设工程进展顺利 将于2020年底建成通车

01.08.2018  15:12

        正在建设中的长江五桥北起浦口区五里桥,跨越长江主航道后,经梅子洲,下穿夹江,南岸接河西江山大街,全长约10.33公里。

        长江五桥是南京“十三五”期间计划通车的重点工程项目,去年7月被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列为全省第一批品质工程示范创建项目。围绕交通运输部“人本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建设理念,为落实“优质耐久,安全舒适、经济环保、社会认可”的“品质工程”建设要求,提升工程全寿命周期品质,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依托工程技术创新,积极推行现代工程管理,开工伊始就确定了建设一座“精致、平安、环保、智慧”桥隧工程的建设目标,并制定了“品质工程”创建总体方案;开工一年多来,长江五桥建设工程已取得初步成效。

建设中的索塔

        加强隧道施工安全管控

        2017年8月起,市公建中心先后制定了南京五桥品质工程创建实施计划、实施方案、质量创优工作指南和考核细则。按照市里“提升工程品质、创新工程管理、控制工程质量、保障安全绿色、优化发展环境”的要求,组织了多项创建攻关行动,比如针对隧道施工质量安全的管控能力提升攻关行动。

        据悉,长江五桥接收井基坑(位于青奥双塔楼附近)深近40米、距离长江不足100米、周边环境复杂,特别是砂层地质容易渗水。针对这个特点,市公建中心组织开展“基坑正反演分析”研究,数值模拟预测基坑开挖对既有青奥隧道的影响,指导工程施工;研发自动化监测系统,实现对已运营隧道的不间断自动化监测,实时查看监测状态。通过攻关行动,落实隧道施工最大风险点(江南接收井基坑)施工管控措施,以提升隧道施工质量安全管控能力。

        在盾构施工中,依托大盾构数据监控平台,开展15.46米大直径盾构机的数据采集、参数预警、智能分析、风险评价工作。通过远程实时监控、安全监察、应急指挥等,综合管控盾构重大风险源和关键环节施工安全,建立盾构技术专家诊断、智能化管理、大数据优化决策机制,形成了集数据分析、风险管控、安全监察、施工管理、应急指挥等于一体的智能化盾构施工管理平台。

        工程首次采用多项创新技术

        市公建中心长江五桥现场负责人赖用满介绍,长江五桥跨江大桥为纵向钻石型、中央双索面的主跨600米三塔斜拉桥,跨径为(80+218+2×600+218+80)米;夹江隧道为直径15米的大直径盾构隧道。长江五桥是世界上首座大跨度钢混组合索塔斜拉桥,也是首次大规模使用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桥面板的组合梁斜拉桥,该工程首次采用钢壳—混凝土索塔,首次采用全线预制拼装桥梁。项目技术创新多,工程管理要求高。

        自2017年5月开工以来,长江五桥建设工程施工进展顺利。主桥索塔已开始中塔T8节段安装、边塔T7节段安装,节段梁预制已完成20%,南引桥已开始节段梁安装和加宽段现浇混凝土箱梁施工。隧道整体始发段施工接近尾声,现场正在进行盾构机刀盘安装工作;管片生产约完成20%,江南接收井按计划推进,北接线、房建工程开始基础施工。

        装配式索塔吊装克服精度难题

        在江北绿水湾湿地公园附近,长江五桥北岸工地上,能看见索塔已浮出水面,初具规模。索塔设计高约170米,从侧面看呈钻石形。赖用满告诉记者,长江五桥的索塔在国内首次采用钢壳—混凝土结构,“这次长江五桥的索塔外层采用钢壳结构,内部是钢筋混凝土,相关试验研究表明,这种组合结构有利于提高桥梁的承载力和耐久性,外观也比较漂亮。

        索塔采用工厂化、装配化施工,在工厂生产完毕后运送到现场安装,这样不仅能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也符合绿色施工的理念。一座索塔大约可分为36节,在工厂分节段生产,先下料制造钢壳,内部再预穿钢筋,然后1+1预拼,完工后到桥位现场吊装。现场吊装时,如何让每两节之间的钢筋精准连接是个难题。赖用满介绍,第一节索塔安装时最难,“第一节索塔有1000多根钢筋,总重量达180吨,工人要利用全站仪、经纬仪和水准仪,精准确定每一根钢筋的位置和相对关系,吊装时要慢慢对准、微调,第一节索塔从船上起吊至下落到位,花了大半天时间。

        除了钢筋连接难,索塔对精度的要求也很高,每一节索塔的垂直度偏差不能超过1/3000,在工厂时就要进行预拼和测量,到现场吊装完后再测量,要达到预拼时的精度。

        根据设计要求,混凝土的核心温度不能超过65℃,否则对混凝土的耐久性有影响。当前夏季气温高,要满足这个指标是又一难题,现场只能采取降温措施。“我们在拌合混凝土的水里加冰块,把砂石料放空调房里吹风降温,把装有水泥的罐子用水喷淋,浇筑混凝土前外部钢壳也要洒水降温,浇筑完后,再蓄水养护两天,通过系列温控措施确保混凝土核心温度满足设计要求。”赖用满说。

        目前索塔正在进行下塔柱的施工,按工程总体计划,索塔计划明年三月底完工。

        创新+智慧提升工程品质

长江五桥车行道上部空间为排烟道,下方有疏散通道和综合管廊

长江五桥跨江段侧面效果图

        结合标段工程施工重点难点,市公建中心弘扬“工匠精神”,积极开展了从设计到施工工艺的原创性技术创新工作;在施工全过程中,鼓励基层开展“微创新”、工艺和工法革新,进行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先后开展了桩基钢护筒打设精度控制、回旋钻机钻头微改造、施工平台微改进、墩柱施工防烂根微改进、墩身钢筋加工精度控制、钢塔成品保护等方面的“微创新”攻关行动。

        智慧工地一方面要求对“人、料、机”实行信息化管理,另一方面要求推行工艺监测、结构风险监测预警、隐蔽工程数据采集、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远程视频监控等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整合应用。

        市公建中心积极探索“人员信息管理”、“班组管理”、视频监控等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实现人的智慧管理。强化物资和设备进出场信息管理,特种设备实行实时监控监测;施工现场设置了噪音、扬尘传感器,与雾炮实现联动,一旦扬尘超标,降尘措施立刻自动启动。

        在长江五桥设计阶段,市公建中心就委托专业单位建立了基于BIM的五桥“智慧工地”平台,对标段 “智慧工地”信息进行了规范和整合。推进BIM技术在桥隧工程中应用,建立了全桥结构BIM模型,对全桥各标段的BIM应用进行统一管理;开展了基于BIM技术应用的盾构隧道工程建养一体化研究;编制了过江通道建设“BIM应用实施纲要”和“BIM实施管理标准”;还按计划推进BIM技术在钢混索塔、钢混箱梁及盾构隧道施工管理、机电设计管理及运营养护中的运用。

        超前开展施工环境影响保护专题研究

水上吊装

        施工过程中,各参建单位贯彻创建品质工程中集约、节地、可循环、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环保管理体系,严控施工污染,优先采用低碳、环保、节能的新材料、新技术,提倡鼓励节约用地和施工用水,力争打造绿色示范工程项目。结合江心洲生态科技岛的特点,在江心洲只设置了一座混凝土拌合站,既节约了土地,又有效贯彻了环保要求。而且混凝土拌合站采用“绿色环保”方案建站,采用整体式封闭结构,对拌合楼、粉料罐、操作室、传送带等进行全封闭;配备混凝土运输罐车定点清洗台及砂石分离设备,料仓设置自动喷淋降尘系统;水泥罐、粉罐顶部设置收尘系统,减少粉尘污染。拌合站还配置生产废水处置系统。

        在江心洲长江五桥A3标段,记者看到一套泥浆压滤设备。赖用满介绍,一般工地上的泥浆都是处理后运到指定地点排放,长江五桥项目创新优化隧道盾构及钻孔桩泥浆处理工艺,采用三级分离+压滤处理的方式处理泥浆,泥浆经该设备处理后压滤成为泥饼,可用于生态岛的堤防加固与环境绿化。前期明挖段出土已用于周边地形整治,在工地旁边做了一个小公园。

        施工中,市公建中心禁止参建单位将任何形式的污水直接排入湿地。施工船舶自带油污水处理装置,突发船只油污泄漏时,采取吸油毡等有效措施,施工物料及固体废物集中收集处理;引入第三方环保监理,对各参建单位的环保专项方案及各施工方案中的环保措施进行审查,加强对工程沿线空气、水质的监控,同时对工程环保设施的设计与施工进行检查,实现绿色工程的专业化管理。

        对标找差打造精品民生工程

        南京长江五桥作为南京第七条公路过江通道,是连接主城区与江北新区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南京“高快速路系统”中绕城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五桥建设起点高、工程规模大、结构控制性因素多、工厂化程度高、环保要求严,是现代工程科学技术综合运用的集中体现。

        为创建品质工程,市公建中心响应市委市政府对标找差要求,组织相关人员考察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虎门二桥工程建设管理,学习工程精细化管理理念和智慧工地建设的经验。对照交通运输部品质工程评价标准,细化品质工程创建标杆和具体目标,及时总结品质工程攻关行动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品质工程的创建水平。

        按照计划,长江五桥将于2020年底建成通车,成为南京第4条免费过江通道。届时,从河西的江山大街出发,经过五桥,不到10分钟即可抵达江北。

来源:  南京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