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现有登记在册的古井110口,高淳最多
保存最早的古井建于东汉时期栖霞双井井水甘甜村民至今仍在饮用
清·保平井(栖霞区)
南唐·古四眼井(秦淮区)
宋·东阳街双井(栖霞区)
这两天,南京碑亭巷东南角、江宁织造博物馆西门正对面路边,发现的一口六朝砖井,引起了不少市民关注。很多市民对这口古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由此也引发了不少市民围绕南京的古井展开了讨论。南京目前究竟有多少口古井?最老的古井在哪里?成为这些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南京市文广新局文物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南京目前保存并公布的古井一共有110口,除5口古井被列入市级文保单位外,其余105口古井皆为区级文保单位。交汇点记者程岚岚
南京现有110口古井登记在册
拥有古井最多的地区在高淳
有人把古井比作清澈的眼睛,通过它可以看见遥远的过去;也有人把古井看作乡愁,魂牵梦绕不能释怀;还有人把古井比喻为慈爱的母亲,一代又一代人在她的哺育下长大……对于那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家乡的古井不只是生命的源泉,也是故乡的情结,一口口古井,默默承担着一段段历史和文化,成为镌刻在人们记忆深处的“城市烙印”。
据南京市文广新局文物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南京目前保存并公布的古井一共有110口。“其中,六合区瓜埠镇保江村的东汉·瓜埠太平寺井、秦淮区汉西门大街的南唐·古四眼井、栖霞区栖霞街道东阳街的宋·东阳街双井、溧水区和凤镇黄家村的宋·黄家古井和高淳区漆桥镇漆桥村的清·保平井,这5口古井属于市级文保单位,剩下的都是区级文保单位。”
记者在南京市文广新局文物处看到,根据该部门的整理和统计,古井保存的最多的地区在高淳,有21口古井。其次是秦淮,有20口古井。溧水和雨花台地区的古井最少,分别只有3口和2口古井。“现在保存下来公布的古井,大部分都是有井栏的,只有极个别的缺少井栏,但是通过井壁我们发现它也比较有价值,都在原址进行了保护。”该文物处负责人说。
目前保存最早的井是东汉时期
而考古发现则是西汉时期的
“六合区的瓜埠太平寺井是目前保存公布的年代最早的古井,属于东汉时期。”该文物处负责人介绍,判断古井的年代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古人为了保证井水的水质洁净,会使用砖砌井壁,并在井底铺上一层木板,过滤沙土。不同朝代的人,砌井使用的砖都是不一样的,而且每个朝代的砌筑方法也不相同。判断朝代,除了看井栏外,井壁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依据,我们在井壁里会发现不同时期的使用痕迹。同一个井,可能不同时期都在使用,在修缮过程中留下痕迹。”
该文物处负责人表示,有些古井,我们看到的井栏是清代的,可是从井壁来看,明代、宋代都有,一层一层往上。因为路面是在不断的抬高的,井不断要使用,也要层层修筑加高。古井的身上,也就逐渐烙下了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我们能够通过留存至今的古井,了解当时的城市肌理,了解传统民居的分布情况和居民生活信息。”
其实,早在秦汉时期,大多数的南京人就已经开始凿井取水了。到了六朝时期,井已经密布南京的每个角落,当时富贵人家自家凿井洗衣做饭,而一些贫困户就只能到河里去淘米、洗菜。考古专家介绍,目前在南京考古发现最早的井是西汉时期的,位于六合区雄州镇冶铺村,“当时这口井是圆形竖穴土坑,用陶质井圈叠砌加固。上面已经残缺,仅见四个叠加的井圈。井圈口径61厘米,高53厘米。井圈的腹部有四个渗水孔,两两对称,井内还出土了铜镞、筒瓦、石器等物。”西汉古井比东汉的古井早了200多年。
栖霞双井井水清澈甘甜
村民至今仍在汲水饮用
在自来水没有普及前,人们的饮用水主要来自于水井。据统计,到清末,南京城内还有5000多口井,街巷以井命名的有杨公井、金沙井、六角井、邀贵井……1964年,还有3282口井。随着城市的发展,古井消失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南京这座城市的很多历史信息,也就随着古井的消失淹没在历史中了。
“现在城市的地下水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建筑都开发了地下室,四处高楼林立,地基越打越深,这也造成目前大部分的古井井水枯竭。”专家遗憾地说。
令人高兴的是,还有极小一部分的古井仍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井水清澈甘甜,周围居民常年在此取水,或者直接饮用,或者洗菜做饭。市级文保单位、位于栖霞区栖霞街道东阳古镇老街上的宋代东阳街双井,就是其中之一。该双眼井有上下两层井栏,井沿上一道道被绳子磨出来的凹沟显示了其历史的久远。即使碰到干旱年份,双井水量也很充盈,至今村民仍从井中汲水饮用。
编辑: 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