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民国公馆区老建筑群向社会敞开“神秘大门”

24.12.2014  13:27

  中新江苏网南京12月23日电 (记者 申冉)从民国时期的社会名流、政要、各国大使的花园洋房到拥挤了300多户人家的居民大杂院,再从“神秘”的“高档酒店”到向社会开放的历史风貌街区……23日,记者来到南京颐和路的颐和公馆历史文化街区,采访了酒店负责人和南京著名学者、片区文化顾问薛冰,一探这处刚刚获得2014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经历了百年风雨的民国“公馆区”。

  当天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南京市中心闹中取静的颐和路民国公馆区。这里经纬相织、幽静深邃的一条条小街小巷中,星罗密布了两百余座上个世纪20年代-30年代留下的民国别墅。

  作为民国时期的首都,在1929年第一部中国现代城市规划《首都计划》中,这里被规划建设为高档社区,划分为12个片区。

  刚刚获得2014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的颐和公馆片区就是其中的第十二片区,区内包括了26栋民国建筑,曾经居住过多位民国社会名流、政要,包括国民党高级将领薛岳、刘嘉树、黄仁霖,蒋介石的心腹谋士陈布雷等……,此外还有多个外国使(领)馆。

  据曾在周边工作、对此地历史非常熟悉的薛冰介绍,在上个世纪5,60年代,该片区内这些风格迥异、记录下大量历史印记的的珍贵建筑群境况最差,成为了平民居住的大杂院,在最多的时候有300多户人家住在这26栋别墅内,“一栋小小的别墅住了10户人家,对于这些珍贵建筑文物的破坏非常大。

  到2006年,南京将该片区归入全市民国建筑重点保护规划内,政府花费重金对其进行了“修旧如旧”、尊重原貌的修缮工作。之后,由于地区敏感,几次规划方案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反对,最终南京市决定以文化精品酒店加历史风貌街区的形式进行再利用。

  对于南京市在该片区的保护和再利用中做出的努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委员会的评价为:“这片1920年代末的高级住宅区是一个中国近代建筑,亦可说是民国风格的见证,而此类建筑正不断遭受着发展压力所带来的威胁。尽管被忽视且大多情况下已衰败,但是颐和公馆项目下的26幢别墅仍然散发着它们过去的优雅精致感。这些别墅现在都被整合成现代酒店,每幢别墅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该项目主要关注对建筑外部的细致修缮和修复,以及对内部空间的调整以适应现代化使用。这些素粉砖墙的别墅都带有着很强烈的原始特征感,让我们得以一窥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作为该风貌区的文化顾问,薛冰向记者阐释了对这里的定位,“首先,最为重要的是,这里打开了‘神秘’的大门,要把这片历史街区还给市民;其次,要把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在建筑的大框架下利用各种内饰的细节展示民国文化之美;此外,片区还会陆续推出8个民国文化展览,包括民国旗袍展、昆曲展、抗战历史展、木刻刻经展等,充分利用建筑本身的历史氛围衬托展览的效果。

  当天下午,在公馆片区内,记者看到了很多四处散步的市民,一位住在附近的李大爷告诉记者,“过去这里是老百姓的‘禁区’,如今则成为了一处高品味城市花园街区,谁都能进来逛逛看看,感受一下历史的氛围,非常好。

  “酒店是完全对社会开放的。”颐和公馆副总经理陶贇告诉记者,“市民随时可以免费进来散步和参观展览,如果想更进一步感受民国文化氛围,那么喝一杯茶20元,咖啡30元,一餐饭100元起,住一晚酒店从1000多到6000多不等……各种档次的消费也悉听尊便。

  作为六朝古都,南京市内有着丰富的老街区,多年来,在现代城市建设的蚕食下,老街区如何保护和重新焕发新光彩,成为该市一个始终无法调和的矛盾,此次民国公馆区的尝试受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认可,对于该市对老城区未来的保护和利用,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完)

编辑:兴乐